[发明专利]一种氨法脱碳系统生产碳酸氢铵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553353.9 | 申请日: | 2022-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0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王金勇;祁丽昉;罗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南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2;C01C1/2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宁家成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碳 系统 生产 碳酸氢铵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氨法脱碳系统生产碳酸氢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冷却功能区、碳酸氢铵生成区、二氧化碳吸收区、除氨功能区,其中,
冷却功能区用于移走脱碳系统热量,
碳酸氢铵生成区用于碳酸氢铵生成,
二氧化碳吸收区用于吸收工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采用多级吸收,
除氨功能区用于除去脱碳后工艺气体中的氨,并且
用于脱除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氨主要从二氧化碳吸收区加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具有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碳酸氢铵生成区加氨量低于后一级中的加氨量或不加氨;
-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少加或不加氨,和/或最后一级脱碳吸收循环液加氨量低于前一级或不加氨,优选地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加氨量小于总加氨量的20%。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碳酸氢铵生成区产生的碳酸氢铵通过后处理系统生产固体碳酸氢铵,碳酸氢铵母液回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吸收区。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冷却功能区、碳酸氢铵生成区、二氧化碳吸收区、除氨功能区组合成一个塔中或多个塔中,各功能区之间设有允许气体通过的设备/部件。
5.一种氨法脱碳系统生产碳酸氢铵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脱硫后的工艺气,使该工艺气依次流经冷却功能区、碳酸氢铵生成区、二氧化碳吸收区、除氨功能区,其中,
冷却功能区用于移走脱碳系统热量,
碳酸氢铵生成区产生碳酸氢铵溶液/浆液,
二氧化碳吸收区用于吸收工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采用多级吸收,
除氨功能区用于除去脱碳后工艺气体中的氨,
其中用于脱除二氧化碳的吸收剂氨主要从二氧化碳吸收区加入。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具有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碳酸氢铵生成区加氨量低于后一级中的加氨量或不加氨;
-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吸收区少加或不加氨,和/或最后一级脱碳吸收循环液加氨量低于前一级或不加氨,优选地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加氨量小于总加氨量的20%。。
7.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将碳酸氢铵生成区产生的碳酸氢铵进料到后处理系统以生产固体碳酸氢铵,并且将所产生的碳酸氢铵母液送回碳酸氢铵生成区后的第一级吸收区。
8.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具有以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冷却功能区将工艺气体降温至10℃-30℃;
-所述冷却功能区至少设置1层循环液分布器;
-所述碳酸氢铵生成区至少设置1层气、液分布器,优选地所述气、液分布器选自鼓泡式、液体分布喷淋式或其组合;
-所述二氧化碳吸收区至少设置1层循环液分布器;
-所述除氨功能区至少设置1层循环液分布器。
9.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沿烟气流动方向,后面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循环液流至前面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第一级二氧化碳吸收区循环液流至碳酸氢铵生成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南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南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5335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