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3276.9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2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张雷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2 | 分类号: | F24F11/32;F24F11/64;F24F11/77;F24F11/52;F24F11/46;G01N33/00;G08B7/06;G08B21/16;F24F110/65 |
代理公司: | 成都欣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2 | 代理人: | 王淇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可燃 气体 浓度 检测 送排风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预设可燃气体的采集浓度区间,所述采集浓度区间包括可燃气体的浓度小于5%LEL的第一浓度区间、可燃气体浓度在10%LEL至5%LEL之间的第二浓度区间和可燃气体浓度大于10%LEL的第三浓度区间;
S02、采集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
S03、判断可燃气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一浓度区间、第二浓度区间或第三浓度区间;
S04、控制风机根据步骤S03中判断的区间进行相应的排风工作,其中风机的工作功率根据可燃气体的浓度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4控制风机根据步骤S03中判断的区间进行相应的排风工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启动风机;
S42、根据对应的实时浓度信息调整风机的工作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2根据对应的实时浓度信息调整风机工作功率的具体调整方法为:
当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一浓度区间内时,控制风机功率,使排风量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3次或4次换气,排风过程中持续采集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
当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二浓度区间时,控制风机功率,使排风量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6次-12次的换气,排风过程中持续采集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
当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三浓度区间时,控制风机功率,使排风量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至少12次的换气,排风过程中持续采集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步骤S03中判断可燃气的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三浓度区间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S05、启动报警器进行报警;
S06、关闭输送管路上的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三浓度区间时具体的排风过程为:
当浓度信息持续处于第三浓度区间时,报警器持续报警,此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且无法手动开启,风机功率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至少12次换气;
当浓度信息下降至第二浓度区间时,报警器停止报警,阀门处于关闭状态,且无法手动开启,风机功率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至少12次换气;
当浓度信息下降至第一浓度区间时,报警器停止报警,并可手动打开阀门,风机功率满足每小时对房间进行至少3次换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送排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S05、根据采集到的实时浓度信息进行实时显示。
7.一种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设模块,用于预设可燃气体的采集浓度区间,所述采集浓度区间包括可燃气体的浓度小于5%LEL的第一浓度区间、可燃气体浓度在10%LEL至5%LEL之间的第二浓度区间和可燃气体浓度大于10%LEL的第三浓度区间;
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可燃气实时浓度信息位于第一浓度区间、第二浓度区间或第三浓度区间;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判断模块判断可燃气体的实时浓度信息进行相应的排风工作,其中换气次数根据可燃气体的浓度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的送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启停子模块,用于启停风机;
调速子模块,用于根据对应的实时浓度信息调整风机的工作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327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