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神经保护活性多肽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40177.5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7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旺;王滢;刘乃心;杨美凤;孙俊;李依林;王颖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6 | 分类号: | C07K14/46;C12N15/12;A61K38/17;A61P2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邓菁菁 |
地址: | 650500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神经 保护 活性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保护活性多肽及其应用。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多肽的应用为在制备治疗脑部神经损伤及其后遗症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从大绿臭蛙皮肤分泌物中获得了一种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肽OL‑FS13,该多肽结构简单,且于体内和体外在低剂量下(体内10μg/kg,体外100 pM)均表现出较强的促神经损伤修复活性。与神经保护肽OM‑LV20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多肽OL‑FS13的成熟肽序列更短,因此合成成本较低。另外,不同于OM‑LV20的是,OM‑LV20通过预防性给药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损伤,本发明OL‑FS13是在再灌注损伤后给药起到修复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保护活性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许多人类死亡和永久残疾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中风死亡率显著降低。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可能会永久残疾。这种高致残率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大多数中风病例被归类为缺血性中风(约80%)。这种急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脑血流的早期恢复(再灌注),以保存低灌注脑组织并限制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再灌注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只批准了两种中风治疗方法,即溶解闭塞性血栓的溶栓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直接清除脑血管血栓。然而,这两种方法有严格的适应证,只有少数患者能够从早期治疗中获益。因此,缺血/再灌注对于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并可能导致血脑屏障损伤、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毁灭性脑出血。
近年来,两栖动物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药物资源,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已经获得了多种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功能的两栖类衍生肽分子,包括具有创伤愈合、降血糖、抗菌、镇痛和抗氧化特性和活性的肽。然而,只有少数从两栖动物皮肤中获得的神经保护肽被报道。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内和体外均表现出促神经损伤修复的神经保护活性多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肽,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编码所述多肽的核酸分子,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所述多肽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核酸分子为DNA分子或RNA分子;所述DNA分子为cDNA、基因组DNA或重组DNA;所述RNA分子为mRNA或hnRNA。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应用为该多肽在制备治疗脑部神经损伤及其后遗症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从大绿臭蛙皮肤分泌物中获得了一种具有神经保护活性的多肽OL-FS13,该多肽结构简单,且在低剂量下于体内和体外均表现出较强的促神经损伤修复活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编码抗损伤多肽OA-FS13的cDNA序列图;
图2为本发明神经保护肽OL-FS13在氧糖剥夺/复氧细胞模型中的神经保护
活性图;
图3为本发明神经保护肽OL-FS13的动物模型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活性图:A. TTC染色;B. 脑梗死面积量化;C. 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医科大学,未经昆明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0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