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路损耗计算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37067.3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9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辉;周细文;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因赛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1R31/28 |
代理公司: | 安徽维则柔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52 | 代理人: | 谷金颖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路 损耗 计算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路损耗计算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微处理器,是系统的总控制端,用于发出执行命令供下级模块执行;用于存储电力参数数据;通信模块,用于建立数据传输网络提供至各电力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电参数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当前数据采集阶段,确认检测损耗等级;语音产生模块,用于分析微处理器中采集到的所述损耗等级是否适宜电力系统久处;语音信号发生器,用于参考微处理器中检测到的所述电力参数数据设定触发损耗阈值;本发明解决了当前电力检测技术需要既能测试互感器的工作误差,又能测试线路的损耗并及时处理线路损耗异常的线路的问题,提升了检测电路损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路损耗计算的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要求额定功率小于50W的电源待机功率不超过0.3W,额定功率大于50W且小于250W的电源待机损耗不超过0.5W,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待机损耗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
互感器和线路是一个有机整体,互感器为测量电路的首端的电压和输出电能提供了必要的测试标准化条件。互感器自身或互感器二次输出到电能表的二次低压回路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计量误差和保护系统。同样当输送电力的高压线路出现问题,也会导致互感器输出的计量信号异常,最终导致电能计费出现异常值。比如线路如果中间点短路会导致输送给用户的电能减少,但互感器计费端是总的计费,因此又需要考核用户端(线路末端)的互感器输出端的电能值。因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线路的损耗及压降出现异常,会导致线路首端和末端的电能计量值严重偏离正常水平。
目前的互感器误差及线路损耗测试存在以下问题:测试线路损耗时,从线路两侧的互感器采集信号,然后计算相关功率的差值,却忽略了互感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如线路损耗比为7%,但两端的互感器存在2%的负偏差,导致实测线损结果为5%,被误认为线路损耗良好。当前的线损测试装置还有直接从电能表获取数据计算线路两侧的能量或功率差,这种方式不仅将互感器误差忽略了,还忽略了互感器二次回路,即互感器到电表之间的回路如果出现问题,电表的计数自然存在偏差,这种数据用于计算线路损耗是不准确的。线损一旦被认为出现了超标,线损的测试装置没有快速诊断故障位置方案。由于缺乏一种既能测试互感器误差、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力线路损耗的一体化装置,造成多个装置使用效率不高,协同性差,数据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需要既能测试互感器的工作误差,又能测试线路的损耗并及时处理线路损耗异常的线路,这样才能确保电力正常输送给终端用户,确保供电方和用电方的双方利益。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路损耗计算的检测系统及方法,解决了当前电力检测技术需要既能测试互感器的工作误差,又能测试线路的损耗并及时处理线路损耗异常的线路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一种基于电路损耗计算的检测系统,包括:包括主测机和至少一个被测机, 所述主测机与所述被测机共用同一个检测系统,其中:
微处理器,是系统的总控制端,用于发出执行命令供下级模块执行;用于存储电力参数数据;
通信模块,用于建立数据传输网络提供至各电力系统进行数据交互;
电参数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当前数据采集阶段,确认检测损耗等级;
语音产生模块,用于分析微处理器中采集到的所述损耗等级是否适宜电力系统久处;
语音信号发生器,用于参考微处理器中检测到的所述电力参数数据设定触发损耗阈值;
语音播放模块,用于播放所述被测机位置并做出相应检测维护处理。
更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器中连接有下级子模块,包括:
数字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授权所述主测机登录系统权限从云端数据库中获取所述被测机的温湿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因赛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因赛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70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