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体孵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36410.2 | 申请日: | 202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1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俊晟 |
主分类号: | A01K61/17 | 分类号: | A01K61/17;A01K61/59;A01K63/00;A01K63/04;A01K63/06 |
代理公司: |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8 | 代理人: | 刘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市东区大智里***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孵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体孵化系统,包括净化循环机构,净化循环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孵化苗场,孵化苗场包括若干孵化机构,循环架的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进水器,循环架内腔中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循环水泵,循环架内腔的顶端放置有污水箱,循环架的顶部放置有第一存水箱,孵化机构的内腔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放置盘,放置盘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轨,两个滑轨的相对侧分别与孵化盘的两侧滑动连接,孵化架的一侧设置有注水网,孵化架的另一侧设置有排水管,本发明一种离体孵化系统,实现不断地对孵化盘内加入水体等,以增加流动性,增加水中溶氧量,提高虾卵的成活率,另一方面水体循环过滤使用也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孵化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离体孵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虾类水产养殖方式大部分采用母体抱卵孵化成幼苗后,在从母体离开,此种方式会导致卵体会遭受到其他生物的吞食或者母体受惊吓后会到卵体造成伤害,使得无法精准的控制虾卵的孵化率,导致虾卵的成活率降低。
在现有的改进方式中有一种方式为,加入打气装置将气泡打入水中,从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虽然这种方式可增加水中溶氧量,但是,打入的气泡,在破裂时可能对卵体造成伤害,降低卵体的成活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体孵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的虾类水产养殖方式大部分采用母体抱卵孵化成幼苗后,在从母体离开,此种方式会导致卵体会遭受到其他生物的吞食或者母体受惊吓后会到卵体造成伤害,使得无法精准的控制虾卵的孵化率,导致虾卵的成活率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离体孵化系统,包括净化循环机构,所述净化循环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孵化苗场,所述孵化苗场包括若干孵化机构,且若干所述孵化机构通过连接块螺纹连接,所述净化循环机构包括循环架、进水器、污水箱和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架的内腔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进水器,所述循环架内腔中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架内腔的顶端放置有污水箱,所述循环架的顶部放置有第一存水箱,所述第一存水箱的一侧且位于其中一个孵化机构的顶部放置有第二存水箱,所述孵化机构包括孵化架和孵化盘,所述孵化机构的内腔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放置盘,所述放置盘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轨,两个所述滑轨的相对侧分别与孵化盘的两侧滑动连接,所述孵化架的一侧设置有注水网,所述孵化架的另一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孵化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第二存水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温控开关,所述支架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电加热板。
优选的,若干所述注水网的顶部均固定连通在输水管的表面,所述输水管的一端与第二存水箱的底部固定连通,用于集中向注水网输水。
优选的,若干所述排水管的底部均固定连通在污水管的表面,且所述污水管的一端污水箱顶部的一侧固定连通,用于集中向污水管排水。
优选的,所述孵化盘内腔的一侧和放置盘内腔的一侧均开设有渗水孔,用于将孵化盘内的水流通至放置盘。
优选的,所述循环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抽送管,且所述抽送管的底端延伸至污水箱内腔的底端,所述循环水泵的输出端与进水器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水器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二存水箱的顶部固定连通,对污水进行净化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降低使用成本。
优选的,所述净化循环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底端通过第一连通管与污水箱远离孵化苗场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排出管的顶部通过第二连通管与第一存水箱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第一存水箱的另一侧通过过渡管与第二存水箱固定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内部和第二连通管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阀门,用于污水箱和第一存水箱内水的排出。
优选的,所述净化循环机构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开关按钮和第二开关按钮,且所述进水器和循环水泵分别通过第一开关按钮和第二开关按钮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电加热板通过温控开关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俊晟,未经黄俊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64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