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驱动的石化污水可生化性智能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36143.9 | 申请日: | 202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1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韩红桂;张家昌;王梓先;吕冲;伍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Q10/04;G06Q10/06;G06Q50/26;G06N3/04;G06N3/08;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驱动 石化 污水 生化 智能 评价 方法 | ||
1.一种数据驱动的石化污水可生化性智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预测变量和相关变量:针对石化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可生化性进行智能评价,确定生化需氧量BOD、初沉池化学需氧量COD、进水化学需氧量CODin,总磷TP、氨氮NH4-N、酸碱度pH、溶解氧DO、温度T、固体悬浮物浓度SS、氧化还原电位ORP、进水流量Qin、浊度、硝态氮NO3-N、污泥浓度MLSS共14个变量为污水可生化性相关变量,以污水可生化性的四种类别即难降解、部分可降解、较易降解、易降解为预测变量,四种类别分别定义为第1~4类;
(2)设计用于选取石化污水可生化性特征变量的多尺度特征提取算法:
①根据相关变量的采样周期,其中溶解氧DO、硝态氮NO3-N和氧化还原电位ORP采样周期为5分钟,分别表示为τ1,τ2,τ3,获得的采样样本向量分别为x1(t1),x2(t2),x3(t3),其中t1,t2,t3分别为采样时刻,污泥浓度MLSS、浊度、温度T、酸碱度pH和进水流量Qin采样周期为15分钟,分别表示为τ4,τ5,τ6,τ7,τ8,获得的采样样本向量分别为x4(t4),x5(t5),x6(t6),x7(t7),x8(t8),其中t4,t5,t6,t7,t8分别为采样时刻,氨氮NH4-N、初沉池化学需氧量COD、进水化学需氧量CODin采样周期为2小时,分别表示为τ9,τ10,τ11,获得的采样样本向量分别为x9(t9),x10(t10),x11(t11),其中t9,t10,t11分别为采样时刻,生化需氧量BOD,固体悬浮物浓度SS,总磷TP采样周期为1天,分别表示为τ12,τ13,τ14,获得的采样样本向量分别为x12(t12),x13(t13),x14(t14),其中t12,t13,t14分别为采样时刻,定义变量的采样尺度向量为τ=[τ1,…,τi,…,τ14],其中τi为正整数,i=1,2,…,14,且xi(ti)=[xi(1),xi(2),…,xi(ti),…,xi(ni)]为向量中的元素;定义各变量对应的采样时刻为ti=1+kτi,k=0,1,…,ni-1,ni为第i个变量的样本个数,且为正整数;
②定义时间尺度融合的步长为m,m0≤m≤m1,m,m0和m1为正整数且m0m1≤14,定义融合后的变量样本个数为N,即ni=N;当τi=m时,各变量尺度融合后的采样向量为xi′(ti′)=xi(ti),ti′为融合后变量的采样时刻;当τim时,各变量的采样时刻变为t′i=1+km,各变量尺度融合后的采样向量为xi′(ti′)=xi(1+km);当τim时,各变量尺度融合后的采样向量为
xi′(ti′)=[xi(1),xi(1)+xi(ni)-xi(1)/N,xi(1)+2[xi(ni)-xi(1)]/N,…,xi(1)+(N-1)[xi(ni)-xi(1)]/N];
③设置特征提取次数L1=1;
④j=L1,根据所获取的采样样本向量按ni由小到大依次合并成样本矩阵X(t)h×o=[x1(t),x2(t),…,xi(t),…,xo(t)],其中xi(t)=xi′(ti′);h和o分别表示样本矩阵X(t)h×o的样本总个数和变量的个数,且h≤N,o≤14;将样本矩阵X(t)h×o进行标准化转换,得到标准化矩阵Xstd(t)h×o=[z1(t),z2(t),…,z2(t),…,zo(t)],其中:
zb(t)=(xb(t)-μb)/θb; (1)
其中,b=1,2,…,o,xb(t)=[xb(1),xb(2),…,xb(t)]为矩阵X(t)h×o中第b个变量的样本向量,zb(t)=[zb(1),zb(2),…,zb(t)]为矩阵Xstd(t)h×o中第b个变量的标准化样本向量,μb和θb分别为矩阵xb(t)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⑤根据标准化矩阵Xstd(t)h×o,计算对应的协方差矩阵R(t)o×o=[r1(t),r2(t),…,ro(t)],其中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b(t)=[rb(1),rb(2),…,rb(t)]为矩阵R(t)o×o中第b个变量的样本向量,表示第b个变量与第c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向量,zc(t)=[zc(1),zc(2),…,zc(t)]为矩阵Xstd(t)h×o中第c个变量的样本向量,c=1,2,…,o,T为公式的转置;
⑥求解协方差矩阵R(t)o×o的特征值和对应特征向量分别为λ1,λ2,…,λo和p1,p2,…,po;
⑦将特征值按从大到小顺序进行排列,计算前e个相关变量累计贡献率η(e),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1,o],λc表示矩阵R(t)o×o第c个特征值,选择累计贡献率η(e)超过85%的前e个相关变量作为污水可生化性的特征变量,提取的特征变量集合Xe(t)表示如下:
Xe(t)=[x1(t),x2(t),…,xj(t),...,xe(t)]; (6)
其中,xj(t)=[xj(1),xj(2),…,xj(t)],j=1,2,…,e,为集合Xe(t)中第j个样本向量;
⑧特征提取次数L1增加1,如果提取次数L1≤N,转向步骤④进行继续训练,否则停止特征提取;
经过多尺度特征提取算法提取特征之后,从特征值大到小顺序选定或满足贡献率η(e)85%的前e个变量为特征变量;
(3)污水可生化性智能评价模型设计: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污水可生化性评价模型,该模型的拓扑结构分为四层:输入层、RBF层、归一化层、输出层;确定神经网络e-p-p-4的连接方式,即输入层神经元为e个,RBF层神经元为p个,归一化层神经元为p个,输出层神经元为4个;对神经网络的权值进行随机赋值;模糊神经网络的输入表示为X(t)=[x1(t),x2(t),…,xe(t)],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表示为yd(t)=[yd1(t),yd2(t),yd3(t),yd4(t)],实际输出表示为y(t)=[y1(t),y2(t),y3(t),y4(t)],ydq(t)和yq(t)分别表示第q个类别对应网络的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q=1,2,3,4,第1~4类期望输出分别定义为[1,0,0,0]、[0,1,0,0]、[0,0,1,0]和[0,0,0,1],第t时刻模糊神经网络的输入表示为x1(t),x2(t),…,xa(t),模糊神经网络的计算功能是:
①输入层:该层由e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uI(t)=xI(t),I=1,2,…,e; (7)
其中,uI(t)表示输入层t时刻第I个神经元的输出,xI(t)表示输入层t时刻第I个神经元的输入;
②RBF层:RBF层由p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其中,为第J个RBF神经元的输出,J=1,2,…,p,cIJ(t)和σIJ(t)分别为RBF层第J个神经元中第I个隶属函数的中心值及高斯宽度,cIJ(t)∈[-2,2],σIJ(t)∈[0.01,1];
③归一化层:归一化层由p个神经元组成,其输出计算公式为:
其中,vz(t)是归一化层中第z个神经元输出;
④输出层:输出层输出为:
其中,yq(t)是输出层第q个神经元输出,表示网络在第q类上的输出概率,q=1,2,3,4,wq(t)表示归一化层神经元与输出层第q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wzq(t)表示归一化层第z个神经元与输出层第q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v(t)=[v1(t),v2(t),…,vp(t)]是归一化层神经元的输出向量;
⑤定义误差函数为:
其中,ydq(t)是输出层第q个神经元的期望输出;
(5)训练神经网络,具体为:
①给定模糊神经网络的RBF层和归一化层神经元个数为p,p为自然数,p∈[10,20],模型输入为X(1),X(2),…,X(t),…,X(P),P为训练样本个数,进行训练并设计计算步骤L2=1;
②t=L2,计算模型的输出y(t),利用梯度下降法调整动态评价模型的参数;
其中,cIJ(t)、σIJ(t)和wzq(t)分别为模型调整前的中心值、宽度和权值,cIJ(t+1)、σIJ(t+1)和wzq(t+1)分别为模型调整后的中心值、宽度和权值,η∈(0,0.1]表示学习率;
③学习步数L2增加1,如果步数L2P,转向步骤②进行继续训练,如果L2=P停止计算;
(6)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所求解出的y(t)对污水可生化性进行评价,即选择模糊神经网络输出层中具有最大输出概率yδ(t)的节点所对应的类别作为最终分类结果;其中,yδ(t)=max{y1(t),y2(t),y3(t),y4(t)},δ=1,2,3,4,max表示取集合中最大值的符号;若y1(t)为最大输出概率即δ=1,则评价结果为难降解,若y2(t)为最大输出概率即δ=2,则评价结果为部分可降解,若y3(t)为最大输出概率即δ=3,则评价结果为较易降解,若y4(t)为最大输出概率即δ=4,则评价结果为易降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614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