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自修复性涂覆材料及自修复性弹性体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6830.2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2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中川俊彦;菅野任;森田广一;山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18/10 | 分类号: | C08G18/10;C08G18/12;C08G18/18;C08G18/24;C08G18/28;C08G18/32;C08G18/42;C08G18/44;C08G18/48;C08G18/61;C08G18/62;C08G18/73;C08G18/78;C08G18/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李国卿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修 复性 聚氨酯 树脂 原料 材料 弹性体 | ||
在通过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与含有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的反应而得到的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中,含有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包含数均分子量为100~2000、并且平均官能团数为2~3的多元醇化合物。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12月15日、申请号为201580066544.0、发明名称为“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自修复性涂覆材料、自修复性弹性体材料、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的制造方法、及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方法”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自修复性涂覆材料、自修复性弹性体材料、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的制造方法、及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塑料由于加工性优异,因而在各种产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另一方面,与玻璃、金属等相比,塑料的硬度低,因此,有容易在表面上产生擦伤等损伤这样的不良情况。
因此,提出了在塑料的表面上形成耐擦伤性优异的涂膜以对塑料加以保护的方案。另外,不仅针对塑料,还提出了在硬度较高的玻璃、金属等的表面上也形成耐擦伤性优异的涂膜的方案。
作为形成这样的涂膜的方法,具体而言,通过提高交联密度、从而形成硬度较高的涂膜的方法(硬涂处理)已广为人知。
然而,通过硬涂处理而形成的涂膜虽然耐擦伤性优异,但另一方面,由于硬度较高,因而存在变脆的倾向。因此,一旦受到损伤,有时会从该部位开始产生裂缝,此外,有时无法防止压痕、凹坑等损伤。
近年来,针对这样的涂膜,对形成具有吸收外力、修复损伤的功能(即,自修复性)的涂膜的技术(软涂处理)进行了各种研究。
更具体而言,例如,利用包含具有自修复性的聚氨酯树脂的涂料对汽车的护板、各种塑料制品等的表面进行涂覆是已知的,作为这样的涂覆组合物,例如,提出了下述这样的自修复型形成性涂覆组合物,所述自修复型形成性涂覆组合物含有: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30℃并且羟值为40~100mgKOH/g的丙烯酸树脂(A);通过脂肪族有机二异氰酸酯(具体而言,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数均分子量为250~750的聚碳酸酯二醇的反应而得到的多异氰酸酯(B);及包含具有至少1个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添加剂(C)(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
利用这样的涂覆剂形成涂覆膜时,例如,即使在膜表面产生损伤时,损伤也会随时间经过而被自修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7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一方面,作为涂覆膜,根据用途,不仅要求自修复性,还要求耐化学药品性。然而,经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利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自修复型形成性涂覆组合物形成的涂覆膜的耐化学药品性不充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制造自修复性及耐化学药品性优异的聚氨酯树脂的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使用该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得到的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和由该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形成的自修复性涂覆材料及自修复性弹性体材料、以及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的制造方法、以及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1]包含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其在分子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用于制造具有自修复性的聚氨酯树脂,所述自修复性聚氨酯树脂原料是通过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与含有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的反应而得到的,所述含有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包含数均分子量为100~2000、并且平均官能团数为2~3的多元醇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8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