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线路协调恢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6798.8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7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易建波;张真源;李坚;井实;赵雪洋;范树威;谷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16;H02J3/3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智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6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交流 故障 线路 协调 恢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线路协调恢复方法,根据恢复指标来修改直流控制环节中低压限流控制器的参数,使各线路在同电压等级下输出不同的直流电流值,各条线路受端换流站无功功率消耗量与直流电流指令值呈正相关,较低的电流输出将使无功功率流入交流系统作无功电压支撑,加速受端交流电网电压恢复速度,从而实现各线路电压的协调有序恢复,进一步提升同送同受系统受端故障后交流电压的恢复速度及暂态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线路协调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电力资源与负荷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特高压直流输电为基础的西电东送电网结构。在2020年,部分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后,与原有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形成了典型的同送同受多端直流输电系统。虽然该系统扩大了清洁能源协调消纳能力,但是其送端近区间电气距离较小,受端换流站电气联系紧密,交直流系统间的交互影响相较于多馈入直流系统更加严重。直流系统故障恢复期间,多条线路同时恢复,各线路间的强耦合作用使得受端交流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难以维持。因此,同送同受直流系统交互影响及恢复策略亟待深入研究。
目前,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工程的研究,仍然着重于对多馈入结构下受端换流站的交互因子(multi-infeed interaction factor,MIIF)、受端交流系统强度(multi-infeed effective short circuit ratio,MIESCR)精度的修正。而多馈入直流系统在交流故障后可能发生连续换相失败、无功功率需求过大以及直流有功功率恢复缓慢等问题,甚至会影响系统稳定性。因此部分研究在MIIF及MIESCR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出多馈入功率恢复因子(multi-infeed power recovery factor,MIPRF)及多馈入直流电压功率恢复强度指标(multi-infeed DC voltage power recovery intensity indicator,DRI),并依据MIPRF和DRI制定各回直流先后错峰恢复的策略。该恢复策略注重改善直流系统自身的暂态性能及直流系统间的功率协调以减弱不良相互作用,在多馈入系统故障暂态过程中能够降低受端逆变站换流母线的无功功率消耗,加快交流电压的恢复速度。
当前对于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恢复策略研究还比较匮乏,将以MIIF及MIESCR为基础导出的MIPRF及DRI直接应用于兼具多馈入和多馈出结构的同送同受直流输电系统会忽略了送端交直流系统电气耦合特性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送端交流系统产生故障,破坏系统稳定性,对两端电网造成巨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线路协调恢复方法,根据恢复指标来修改直流控制环节中低压限流控制器的参数,使各线路在同电压等级下输出不同的直流电流值,各条线路受端换流站无功功率消耗量与直流电流指令值呈正相关,较低的电流输出将使无功功率流入交流系统作无功电压支撑,加速受端交流电网电压恢复速度,从而实现各线路电压的协调有序恢复,进一步提升同送同受系统受端故障后交流电压的恢复速度及暂态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同送同受系统受端交流故障后的线路协调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系统阻抗网络结构及受端交流运行工况,计算同送同受系统的电压恢复强度因子;
(1.1)、根据同送同受系统送端整流侧交流系统阻抗网络及受端逆变侧交流系统阻抗网络,计算同送同受系统结构下的多馈出交互因子与多馈入交互因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