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26135.6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8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彭小红;张黎明;张茜雯;孙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凯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7 | 代理人: | 金国栋 |
地址: | 10008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污染 场地 重金属 土壤 喷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所述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包括: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均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向下游的两侧延伸的两个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两个第二端之间均形成弧形的分流面,且所述分流面的底端插入土壤中;第一喷淋部、第二喷淋部和第三喷淋部,所述第一喷淋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一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一沟槽中,第二喷淋部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二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二沟槽中,第三喷淋部设置在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侧的土壤上方。本发明具有提高喷淋的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接触及混合效果,以提高重金属土壤修复效果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是通过向开挖后的污染土壤内部喷淋环保修复剂的方式进行,而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混合效率对土壤内重金属的去除效率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土壤修复的效果。鉴于此,现有的喷淋修复土壤重金属方式中,主要通过利用搅拌设备对喷淋过环保修复剂的土壤进行搅拌,并同步设置加热功能,以获得土壤与环保修复剂的良好混合效果,进而达到对土壤内重金属的有效去除。
申请人发现,对于上述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方式中,环保修复药剂的喷淋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在输送带的上方设置多个喷淋头,对经过喷淋头的土壤进行喷淋。而喷淋的过程中,环保修复剂只能有效覆盖土壤表层,其与土壤的混合效果只能依靠环保修复剂的自身渗透以及后续的搅拌设备的搅拌效果。因此,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喷淋环保修复剂时依靠单一的表层喷淋,导致环保修复剂与土壤混合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大幅提高喷淋的环保修复剂与土壤的混合效果,进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输送带,用于输送土壤,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均设有侧挡板;
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均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向下游的两侧延伸的两个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两个第二端之间均形成弧形的分流面,且所述分流面的底端插入土壤中;
第一喷淋部、第二喷淋部和第三喷淋部,所述第一喷淋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一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一沟槽中,第二喷淋部设置在土壤经过第二分流部后形成的第二沟槽中,第三喷淋部设置在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侧的土壤上方;
所述第一分流部与第二分流部呈上下游分布于所述输送带上,且第一分流部在输送带宽度方向并列分布有两个,第二分流部在输送带宽度方向位于两个第一分流部之间的中部位置;
所述第一分流部与所述第二分流部的第二端均向下游延伸形成与所述侧挡板平行的遮挡部,所述遮挡部的顶端与所述分流面平齐,其底端伸入土壤并高于所述分流面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喷淋部与所述第二喷淋部的喷淋范围在高度方向位于所述遮挡部的底部与所述分流面的底部之间;
输送带的表面等间距的设置有推料板,推料板位于下层土壤内,用于更好的输送土壤,当推料板位于输送带的顶部带面上时,推料板位于下层土壤内,并在高度方向位于第一分流部和第二分流部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所述分流面的顶端设置成自其底端向外侧延伸的弧形面,且其顶端位于土壤之外,所述分流面的第一端的顶部自其底部呈向上游延伸的弧形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喷淋装置,可选地,对应于每个所述第一分流部的两个遮挡部的下游端之间设有汇流部,所述汇流部的下游端在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位于其两个上游端的中部,且所述汇流部的上游端与两个下游端之间均形成呈弧形的汇流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未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61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