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数据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5943.0 | 申请日: | 2022-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0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安宁;胡恩泽;潘岩;江日出;杨矫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A61B5/0205;A61B5/145;A61B3/11;A61B3/113;A61B5/00;A61B5/16;A61B5/398;A63F9/20;G06N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之于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7 | 代理人: | 侯越玲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字 生物 标志 数据处理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本系统至少包括数字化棋牌和服务器。数字化棋牌被配置为至少能够采集用户使用所述数字化棋牌时所述数字化棋牌的运动数据。服务器被配置为至少能够获取所述运动数据,并基于所述运动数据计算分析得出与参考标志物相对应的数字生物标志物,并基于所述数字生物标志物对所述用户的脑健康进行评估/筛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字生物标志物的数据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在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认知障碍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目前针对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的评估主要依靠认知障碍筛查量表,通过工作人员对人类个体进行评测,进而实现对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评估。当前的数字化评估表(例如savonix数字量表)以及国内对上述量化评估表的本地化版本等通常是将相应的评估软件嵌入至移动设备的APP中,并通过游戏过程中对用户与应用程序的交互进行评估。而发明人经过对现有与认知评估相关的现有技术的认真钻研与评估后发现其仍存在如下技术不足:a.传统量表以及传统认知评估耗时耗力、数据采集难、测试的经济成本较高,并且老人(特别是教育水平较低的老人)对该种测试形式的接受度低或者使用困难度较大;b.传统认知评估依赖于老人自主求医,因而评估方式较为被动;此外,传统量表监测数据的类别少(例如,传统量表评估仅能判断被测试者画时钟是否正确、指针的位置以及钟的轮廓是否正确和数字表达是否正确等上述几项评分而已);c.传统数据分析仅注重关联关系挖掘。
例如,公开号为CN106327049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认知评估系统,包括信息模块、测试模块和分析模块;信息模块用于根据对象的资料,获得与测试模块相匹配的医疗信息,建立完整的认知评估数据库;测试模块通过测试得到对象的认知测试数据,包含以下五个子模块: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测试模块、记忆测试模块、数学和计算能力测试模块、语言测试模块、动作与行为的控制和计划测试模块;分析模块根据信息模块获取的医疗信息和测试模块获取的认知测试数据,确定对象的认知评估结果。但是该发明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测量实现认知评估,对工作人员要求高,难以实现自动化。而且,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下降是一个缓慢而难以觉察的过程,通过一两次认知障碍筛查量表评估得到的认知能力评分不能够很好地反应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变化,而如前面提到的,由于认知障碍筛查量表评估过程存在耗时长、对工作人员要求高、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类个体难以完成大部分评测内容等问题,频繁地通过认知障碍筛查量表评估得到的认知能力变化是很难操作的。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近年来,智能手环、苹果手表、智能床垫、袖珍心电图和其他健康医疗数字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不少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上述这些设备除了帮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外,他们持续收集的健康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汇集为天文数字级的健康医疗数据资源,配以合适的分析手段,可产生新洞察来揭示群体的,尤其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由此而生的数字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健康和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单来说,数字生物标志物(英文为digital biomarker)是用户/消费者通过数字健康互联设备收集的有关个体生理和行为的客观数据,用以解释、影响和预测健康结局。而传统生物标志物一般指通过生化检验获取的指标,用于标志器官等组织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如传统医院里的血液测试可以产生富有洞察的数据,但因是通过生化检验得到,而非通过互联的数字健康设备得到,因此不是数字生物标志物。一方面,数字生物标志物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传统生物标志物的有效补充,而不是取代后者;另一方面,数字生物标志物可有力推动健康医疗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使用数字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疾病,而且还可利用日益庞大的健康数据分析正常且健康的个体状态所代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健康结局。因此,各方面对数字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兴趣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飙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59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