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冷热联供系统的制冷循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2179.1 | 申请日: | 202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3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郭东奇;刘冲;吕一帆;潘利生;费洪磊;刘宏斌;王宇航;杨东江;贾海生;杨永明;李菊花;李景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9/00 | 分类号: | F25B9/00;F25B9/06;F25B40/02;F25B41/20;F25B41/31;F25B47/02;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 14106 | 代理人: | 王建元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二氧化碳 压缩 冷热 系统 制冷 循环 方法 | ||
1.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冷热联供系统的制冷循环方法,包括高压压缩机(1)、主循环气冷器(2)、过冷器(3)、膨胀机(4)、储液器(5)、中温蒸发器(6)、喷射器(7)、低温蒸发器(8)、气液分离器(9)、低压压缩机(10)和中温中压的循环工质CO2,其特征在于:
在储液器(5)底部的液体输出口上并联第一路输出管路,将第一路输出管路的另一端与中温蒸发器(6)的工质输入口连通,在第一路输出管路上,串联第二调节阀(11-2)和第一膨胀阀(12-1),将中温蒸发器(6)的工质输出口与储液器(5)下端工质输入口连通;
将储液器(5)的气体出口与高压压缩机(1)的输入口通过管路连通,并在该连通管路上设置第一调节阀(11-1);
在气液分离器(9)的液体工质输出口与低温蒸发器(8)的工质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串联第三调节阀(11-3)和第二膨胀阀(12-2);
打开第一调节阀(11-1)、第二调节阀(11-2)和第三调节阀(11-3),中温中压的气态CO2工质,经高压压缩机(1)做功,被压缩至高温高压超临界状态后,输送至主循环气冷器(2)进行冷却,由于降温过程仍处于超临界状态,所以冷却后仍为中温高压气体,再随后经过过冷器(3)再次冷却为低温高压气体,超临界CO2工质降温同时会将冷水加热至高温用于热水供应;低温高压的超临界CO2进入膨胀机(4)做功后,降压为低温中压气体和低温中压液体后,经储液器(5)分为两路流出,低温中压气态CO2工质由储液器(5)的气体输出口送至高压压缩机(1)的工质输入端口,与低压压缩机(10)出口的中温中压气体混合后,进入高压压缩机(1)中,低温中压液态工质将分为两路,并进入亚临界状态,其中一路低温中压液态工质,将在中温蒸发器(6)中吸收环境潜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后,进入储液器(5)与原有气态工质汇合后送回高压压缩机(1),完成中温制冷循环;另一路低温中压液态工质,进入喷射器(7)中,将低温蒸发器出口压力较低的工质引射,两股流体混合后,以两相状态进入气液分离器(9),气态工质进入低压压缩机(10),液态工质流入低温蒸发器(8)继续对环境吸热,完成低温制冷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双级压缩冷热联供系统的制冷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过冷器(3)上设置低温工质输入端口和低温工质输出端口,过冷器(3)的低温工质输出端口,通过管路,与辅助压缩机(14)的工质输入口连通在一起,辅助压缩机(14)的工质输出口,通过管路,与辅助气冷器(13)的工质输入口连通在一起,辅助气冷器(13)的工质输出口,通过第三膨胀阀(12-3)与过冷器(3)的低温工质输入端口连通,在辅助气冷器(13)上设置辅助循环冷水输入管路(17)和辅助循环热水输出管路(18);从过冷器(3)的低温工质输出口上输出的工质,依次流过辅助压缩机(14)、辅助气冷器(13)和第三膨胀阀(12-3),完成机械式过冷循环;低温低压的循环工质在过冷器(3)中吸收主循环系统循环工质潜热由液态变为气态,经辅助压缩机(14)压缩至高温高压气态后,进入辅助气冷器(13)中等压冷凝为低温高压液态,同时产生的冷却热可将辅助循环冷水输入管路(17)中的冷水加热,并与主循环气冷器加热热水汇合,进行热水供应,低温高压工质经过第三膨胀阀(12-3)节流降压后流入过冷器(3)进行吸热,如此反复完成机械式过冷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217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