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酯类复合材料可吸收血管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83451.X | 申请日: | 202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7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4 |
发明(设计)人: | 丁俊杰;谢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31/06 | 分类号: | A61L31/06;A61L31/14;C08F283/02;C08F226/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高冰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酯 复合材料 吸收 血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上消化道、腹腔镜微创手术医用耗材,具体涉及一种聚酯类复合材料可吸收血管夹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血管夹包括四个“L”型结构和四个弧形结构,并通过弧形结构的两端面上的“凸”部分和“L”型结构短边上的“凹”部分可旋转连接成闭环结构,闭合包裹血管时,“L”型结构的长边旋转至垂直于四个弧形结构所围成的圆形平面。该血管夹结构简单精巧,牢固可拆卸,所用的聚富马酸丙二醇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共聚物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无毒无害,解决了现有上消化道及腹腔镜用一次性止血钛夹在人体内无法降解的问题,且不会干扰CT和MRI检查,避免诊断失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上消化道、腹腔镜微创手术医用耗材,具体涉及一种聚酯类复合材料可吸收血管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或重症,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对用药物治疗后而继续出血的患者,故而如何迅速、高效、安全、成功地止血是治疗的关键。当前,主要是使用金属夹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这种治疗方式是利用机械力量将病灶连同附近组织紧箍,截断血流,其作用类似“订书器”。实际上,多年前国外就有人应用金属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但由于当时的操作技术复杂,以及金属夹易脱落等缺点,使这项技术难以推广。后来,有人采用改良的金属夹推送器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取得了90%的止血成功率。发展至今,经内镜金属钛夹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且公认的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经内镜金属夹止血适用于直径小于3mm的血管破裂出血(如Dieulafoy病)及局灶性出血,尤其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金属夹治疗的出血,比如喷血、渗血及裸露的血管等。当前,经内镜金属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具有即时止血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且不损害溃疡灶的愈合等优点,成为了治疗上消化出血的一种好方法,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然而,金属血管夹在较为精密的手术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钛夹可因施夹钳未夹紧即松开而漏血、漏胆,甚至是脱落,还存在夹子游移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结石的可能。因此,为了使操作更加安全便捷,可吸收性血管夹的研制备受瞩目。使用可吸收血管夹的优点在于它能在一定时间内即分解被组织吸收,且分解产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X线下无异物发现,消除了患者担心术后腹内有金属异物的恐惧心理。而且,可吸收血管夹有齿互扣,一般不会脱落,且强度一致,不易松开。
当前,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在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原发性肝癌大多伴有肝硬化,一方面,肝硬化的肝脏由于肝内结构的改变以及功能损伤,肝切除时术中的出血风险比正常的肝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常用的腹腔镜切肝器械(如超声刀)在肝硬化中的止血效果不佳,使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风险明显提高。因此,如何控制术中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实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成功关键。有研究采用双极射频电极HabibTM4X和hem-o-lok血管夹(强生,USA)对32位患者进行腹腔镜肝硬化肝癌切除手术,经过3-28个月的观察发现,无一人出现恶化及死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目前,国内公司生产了一种双层结构的可吸收止血夹,该止血夹由内层夹和外层夹组成,内层夹材料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外层夹材料采用聚乙交酯,使用时借助于施夹器进行操作,内层夹开有方形或圆形的孔,与外层的钩锁对接。该可吸收止血夹虽然具有不错的止血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圆孔和外钩滑脱的情况,会损伤到人体组织,而且聚乙交酯的脆性大,降解时间过快,降解产物强度大,易导致创伤愈合较慢以及强烈的炎症反应。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结构牢固的可吸收血管夹,并且解决现有上消化道及腹腔镜用一次性止血钛夹在人体内无法降解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酯类复合材料可吸收血管夹。所述血管夹结构简单、精巧、牢固可拆卸,固定效果好,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34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深度学习的可重构处理单元
- 下一篇:基于双目相机的立体匹配去遮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