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67214.4 | 申请日: | 2022-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7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邹会;陈晨;徐贾;丁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智业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物 自动 平移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其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底部的托架和设置在托架底部的导轨,所述托架滑移连接所述导轨,且所述导轨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建筑物及托架沿导轨滑移的牵引组件;所述托架上绕建筑物外立面周向设置有围护监测组件,且所述围护监测组件沿建筑物的外立面纵向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围护监测组件包括架设在所述托架上的围护框架,所述围护框架上朝向建筑物外立面周向设置有若干压力监测部件。本申请具有提高建筑物平移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及施工安全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物平移是指将一部分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且周围有迁移余地的建筑通过短距离整体平移来实现整体迁移到规划允许位置上。如为满足城市主城区道路拓宽改造而面临拆除的大量正常使用的临街建筑,一些重点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等,通过建筑物整体平移避免了拆除,减少资源的浪费。
相关技术中,建筑物平移首先需要在建筑物底部构建托架结构,托架结构对建筑物形成托换作用,托架结构下部同时预先构建供托架结构平移的导轨结构,在此基础上切断建筑物和其原有地基的连接后,建筑物就形成了一个可移动体,通过外部牵引或顶推设备驱动托架结构移动从而实现建筑物平移。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建筑物平移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竖向载荷的转移及水平方向位移均不能忽略上层结构的变化及稳定性,尤其是多层建筑,各层结构的局部破坏均可能影响整体施工的安全性,甚至导致整个平移工程失败。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建筑物平移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及施工安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物自动平移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底部的托架和设置在托架底部的导轨,所述托架滑移连接所述导轨,且所述导轨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建筑物及托架沿导轨滑移的牵引组件;
所述托架上绕建筑物外立面周向设置有围护监测组件,且所述围护监测组件沿建筑物的外立面纵向设置有若干个;
所述围护监测组件包括架设在所述托架上的围护框架,所述围护框架上朝向建筑物外立面周向设置有若干压力监测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在建筑物底部构建托架及导轨后,根据建筑物具体层高在托架上方绕建筑物外立面周向架设若干围护框架,驱动牵引组件带动托架及建筑物沿导轨平移时,若干围护框架在建筑物外立面纵向形成围护作用,同时通过各层围护框架上的压力监测部件实时监测建筑物外立面周向压力变化,当建筑物外立面压力变化异常时及时止停托架移动并对异常点进行定点检测,提高建筑物平移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及施工安全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托架上绕建筑物外立面周向设置有若干螺柱,所述螺柱的轴向沿纵向布置,且所述螺柱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托架,所述托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螺柱转动的驱动组件一;
所述围护框架包括若干升降板,若干所述升降板与若干所述螺柱一一对应,且所述升降板螺纹连接所述螺柱,相邻两所述升降板之间分别连接有围护杆;
若干所述压力监测部件沿所述围护杆的轴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驱动组件一带动螺柱转动,从而驱动若干升降板及围护杆整体纵向升降运动,有利于灵活调整围护框架在建筑物外立面的纵向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升降板上转动设置有绕绳轮,同一所述围护框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绕绳轮上收卷有绕束绳,且所述绕束绳沿同一所述围护框架的若干所述绕绳轮周向绕设在建筑物外立面上,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绕绳轮束紧所述绕束绳的驱动组件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72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