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62856.5 | 申请日: | 202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2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童华;岳彩晨;王京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13/08 | 分类号: | C07C213/08;C07C213/02;C07C215/14;B01D53/62;B01D53/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吸收剂 合成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该二氧化碳吸收剂是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其制备方法是以乙醇胺和丙烯腈为原料,低温反应一段时间,然后短暂加热反应,蒸出未反应物,再加入还原剂反应可获得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收率75%‑80%。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用作二氧化碳吸收剂,是将其配置成浓度0.5mol/L‑3mol/L的水溶液,在10℃‑80℃吸收二氧化碳,在80℃‑120℃解吸二氧化碳;被吸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可以为0%‑99%;与现有常见的胺类二氧化碳吸收剂相比,本发明提出的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要优异,体现在具有较大的吸收容量,较快的吸收速率、解吸速率和较高的循环解吸容量,以及较低的再生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控制与减排领域,具体涉及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的合成方法及其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工业脚步的加快,人们大量开采矿业,燃烧物和汽车尾气排放物迅速增加,因此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暴涨,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增加,导致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二氧化碳作为潜在的化学资源,如何高效的捕获并储存,已经变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际性研究课题。在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化学吸收法,采用具有化学活性的吸收剂对气体进行洗涤,二氧化碳和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介稳化合物,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使生成物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解吸后的溶液再循环使用。化学吸收法经历了从热钾碱法、苯菲尔法到有机胺法的发展历程,处理水平也在逐渐升高。
有机胺法吸收二氧化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这种方法具有吸收量大、吸收效果好、吸收速率快、吸收剂可以回收利用等特点。
但是目前用于CO2捕获的有机胺溶剂存在一些缺点,例如,伯胺(MEA)、仲胺(DEA)在CO2吸收过程中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但是在解吸过程中却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去释放所吸收的CO2,同时也意味着有较大的溶剂挥发量,造成更高的再生成本;且CO2被吸收后生成的氨基甲酸盐腐蚀性较强,易对设备造成伤害。叔胺类吸收剂(如N-甲基二乙醇胺,MDEA)在CO2解吸过程中相比伯、仲胺需要较小的能量消耗,但是其在CO2吸收过程中的反应速率相比伯、仲胺要低很多,需要加入某些添加剂才能提高其吸收速率。因此,现有的有机胺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工业化高速率、高容量以及低能耗的要求。
因此,开发高速率、高容量和低能耗的新型吸收剂是二氧化碳捕获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结构式为:
目前该化合物主要应用于医药中间体。本发明提供了其作为CO2吸收剂的用途以及提供了一种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的合成方法,与现有的吸收溶剂相比,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吸收性能优于现有的、常用的吸收溶剂如乙醇胺(M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具有较快的吸收速率,较大的吸收容量,和较低的再生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是:
一种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的合成方法,包括:
(1)丙烯腈(化合物Ⅰ)与乙醇胺(化合物Ⅱ)一定温度下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反应完成后,将混合物短暂加热;然后于100℃-120℃真空蒸馏出未反应物,得到3-[乙基(2-羟乙基)氨基]丙腈(化合物Ⅲ);
(2)将催化剂与3-[乙基(2-羟乙基)氨基]丙腈分别溶于溶剂,低温下缓慢滴加3-[乙基(2-羟乙基)氨基]丙腈到催化剂溶液中反应1.5-3h,反应完成后淬灭反应,蒸出溶剂,得到2-((3-氨基丙基)(乙基)氨基)乙醇(化合物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28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