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鼻炎患者的鼻胃管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45771.6 | 申请日: | 202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1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杨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M25/00;A61M25/02;A61B1/233;A61B1/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顾晓玲;王婷婷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鼻炎 患者 鼻胃管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鼻炎患者的鼻胃管,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机构,管体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卡块、第二卡块、伸缩杆、定位块和两个压板,第一卡块固定连接有横向的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横槽,第二卡块连接有与横槽滑动连接的滑块,第二卡块连接有控制其移动定位的控制机构,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分别设在鼻梁一侧,伸缩杆一端与第一卡块连接,伸缩杆另一端向靠近鼻头的一侧延伸,定位块远离人体的一侧通过横杆与伸缩杆靠近鼻头的一端连接,压板位于定位块的两侧,压板朝向定位块的一侧连接有气囊。采用本技术方案,利用鼻梁支撑结构将整个装置固定在鼻梁上,同时利用定位块与压板对鼻胃管进行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鼻炎患者的鼻胃管。
背景技术
在医疗临床上,部分病情会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需要通过留置鼻胃管从鼻腔插入胃或空肠中,以进行维持进食和营养需求。留置鼻胃管可以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从鼻胃管注入流质食物,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经胃肠减压管引流出胃内容物,利于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减轻胃肠压力。
临床中许多患者的吞咽及肠道问题无法短时间内治愈,不得不长期留置鼻胃管,医护人员通常使用胶布将鼻胃管粘到患者的皮肤上,实现鼻胃管固定,这样稍久后胶布粘性减弱鼻胃管就固定不牢。且一些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能会误拔管,导致因脱管而反复插管对病人的鼻腔、食道和粘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同时对于患有鼻炎的患者,其鼻腔内更为敏感,鼻胃管移位对鼻腔造成的刺激更大,容易导致鼻炎复发或加重而影响患者的使用体验。通常鼻炎患者会频繁打喷嚏,此过程中患者脸部,如口唇、鼻腔等都会产生肌肉抽动,从而导致固定胶布脱落使鼻胃管移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鼻炎患者的鼻胃管,实现对鼻胃管的固定,同时提升固定的牢固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一种用于鼻炎患者的鼻胃管,包括管体和管体固定机构,所述管体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卡块、第二卡块、伸缩杆、定位块和两个压板;
所述第一卡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横向的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横槽,第二卡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横槽滑动连接的滑块,第二卡块连接有控制其移动定位的控制机构,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分别卡设在鼻梁一侧;
所述伸缩杆一端与第一卡块固定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向靠近鼻头的一侧延伸;
所述定位块位于两个鼻孔之间,定位块远离人体的一侧通过横杆与伸缩杆靠近鼻头的一端固定连接,压板位于定位块的两侧,压板与定位块间形成鼻胃管放置槽,管体穿过该鼻胃管放置槽伸入鼻腔内;定位块的底部和顶部均设有横向的长条状腔室,长条状腔室相对于定位块的中心点中心对称,长条状腔室的一端与定位块固定连接,长条状腔室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竖向的滑动板,滑动板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远离滑动板的一端自长条状腔室靠近定位块的一端伸出且与相对的压板的一端边缘固定连接,压板连接有控制其移动后定位的定位机构;长条状腔室内远离定位块的一端与滑动板间设有气体,压板朝向定位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囊,气囊与长条状腔室内置有气体的一侧连通。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放置在鼻梁的侧边,控制机构能够控制第二卡块移动,使鼻梁卡设在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之间,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均与鼻梁相抵,实现装置定位。且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类似与眼镜架放置在鼻梁上的结构,具有一定美观性,也不影响使用者的视野。
定位块通过伸缩杆与第一卡块连接,伸缩杆伸缩不同长度,能够适应不同人体的面部特征,使定位块始终能够处于鼻头与嘴唇之间,便于后续对鼻胃管的定位。鼻胃管位于压板与定位块之间,通过调整压板与定位块间的距离,从而对不同管径的鼻胃管进行夹持,操作者手动控制压板移动,当压板移动至与鼻胃管相抵,实现对鼻胃管的夹持时,使用者利用定位机构实现对压板的定位。在压板移动的过程中,压板带动其连接的滑动杆推板移动,滑动杆带动滑动板移动而挤压长条状腔室内的气体,将气体向气囊内推送,使气囊逐渐膨胀,气囊膨胀能够与鼻胃管相抵,实现对鼻胃管的进一步夹持,提升鼻胃管定位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未经重庆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57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