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42362.0 | 申请日: | 202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8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吕慧;陈奔;周思宁;梁慧宇;孙连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江裕强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养 硝化 耦合 纳米 处理 水体 装置 | ||
1.一种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混养反硝化单元及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所述混养反硝化单元与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串联组成;其中混养反硝化单元通过毛刷型填料富集自养型反硝化菌;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通过双层不锈钢网筒将反应区分隔为外层清液区和内层混合液区,所述双层不锈钢网筒的双层空间内设置有环形海绵填料层;清液区中的水经过过滤器吸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产生的气泡液进入混合液区底部;混合液区的中间设有毛刷,毛刷中轴连接搅拌电机,刷毛贴近内层不锈钢网筒进行转动刷洗;外层清液区通过清液区分隔挡板被分隔为进水清液区和出水清液区,混养反硝化单元出水进入进水清液区,微纳米曝气好氧反应的出水进入出水清液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养反硝化单元通过缺氧池毛刷填料富集自养型反硝化菌,异养反硝化菌在悬浮污泥中富集,通过顶部缺氧出水槽溢流进入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的进水清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需要先从清液区吸入水,再从混合液区释放微纳米气泡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进水管设置三通,分别连接进水管、进水清液区过滤器和出水清液区过滤器,从不同的清液区同时吸入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双层不锈钢网筒的底座固定在反应器底部,海绵填料层底端固定在反应器底部,不锈钢网筒的网眼尺寸为60-200目,海绵填料层厚度为10-40 mm,海绵密度为18-25 kg/m3,海绵填料层与不锈钢网筒的平均间隙不大于5 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微纳米气泡水出水管自上而下先后穿过海绵填料层、内层不锈钢网筒,最终达到混合液区的底部,开口向上释放气泡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搅拌电机连接的毛刷的刷毛呈螺旋状分布,刷毛边缘接近内层不锈钢网筒表面,电机带动毛刷转动时能够均匀清扫内层不锈钢网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养反硝化单元包括反应器主体、缺氧池出水槽、缺氧池毛刷填料和缺氧出水管;所述反应器主体内部设置有缺氧池毛刷填料,所述反应器主体顶部外壁面上设置有缺氧池出水槽,所述缺氧池出水槽通过缺氧出水管与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连接;缺氧池出水槽靠近反应器主体区一侧设有锯齿状围堰;毛刷填料采用立体弹性填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微纳米曝气单元包括好氧微纳米曝气反应器、可旋转式毛刷、搅拌电机、微纳米气泡水出水口、过滤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回流出口、好氧池出水口和清液区分隔挡板;所述好氧微纳米曝气反应器内部设置有双层不锈钢网筒,所述双层不锈钢网筒由外层不锈钢网筒和内层不锈钢网筒组成,所述外层不锈钢网筒和内层不锈钢网筒之间填充有海绵填料层;所述双层不锈钢网筒的外部设置有清液区分隔挡板,将外层清液区分隔为进水清液区和出水清液区;所述双层不锈钢网筒内部中心设置有可旋转式毛刷,所述可旋转式毛刷与搅拌电机连接;所述出水清液区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管道与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进口连接,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微纳米气泡水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双层不锈钢网筒内部中心底部位置,且管道位于双层不锈钢网筒内部中心底部位置一端连接有微纳米气泡喷嘴;所述好氧微纳米曝气反应器上开设有好氧池出水口,所述好氧池出水口还与混养反硝化单元的回流进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混养反硝化耦合微纳米曝气处理黑臭水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养反硝化单元底部设置有进水口和回流进口,所述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储水池连接;所述回流进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回流出口连接,所述进水口与储水池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进水泵;所述回流进口与所述回流出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回流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236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