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以链治链的区块链跨链监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33257.0 | 申请日: | 202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1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许昱玮;何冉;王皓宇;张玉健;王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4L9/32;H04L9/08;H04L47/32;H04L67/104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杜静静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链治链 区块 链跨链 监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以链治链的区块链跨链监管方法,以满足区块链监管的分布式部署、数据安全可靠、跨链快速高效的需求。该方法设计了一个层次化的跨链监管体系结构与一套交互协议,以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区块链跨链监管系统。整个跨链监管体系分为业务层、监管层与许可层。业务层负责实现面向各种区块链应用的业务数据可信存储,监管层负责实现跨链业务数据在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共享与审计,许可层负责实现对业务链和监管链的体系接入控制和跨链监管活动的访问控制。为了实现跨链通信,本方案利用链上节点代理程序构建了一个跨链网络,提出一套面向“以链治链”的跨链监管交互协议,从而实现在监管活动中跨链数据的高效访问与安全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管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面向以链治链的区块链跨链监管方法,具体应用于面向金融、通信、能源、物流等行业的区块链应用监管领域,属于大数据环境下政府信息化管理、数据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08年,中本聪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对等网络、密码学技术的电子现金系统,标志着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因其具有去中心化、多方维护、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追溯等优点,自诞生起便被认为是解决互联网信任与价值可靠转移难题的有效手段,在数字货币、交易结算、数字政务、存证防伪数据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国家已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从国家战略上推动了区块链应用和研究的迅速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使得解决区块链监管问题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面向数字信息系统的监管大都采用中心化模式。然而,由于区块链自身的特性,中心化监管模式存在“管不了”、“管不住”与“管不得”三个问题。“管不了”,即由于区块链具备用户匿名的特点,使得监管机构很难实现有效监管。“管不住”即目前基于不同实现技术的区块链项目大量共存,中心化的监管模式很难实现对异构区块链的大规模监管。“管不得”,由于监管活动的中心化管理需求与区块链应用中用户和业务的分布式需求存在矛盾,企业组织或个人用户会在思想上与技术上对抗中心化监管。
由于中心化模式的局限性,采用分布式的监管架构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其中,利用区块链技术自身的特性来监管区块链应用系统,即“以链治链”成为一条思路新颖、颇具前景的实践之路。在“以链治链”的区块链监管架构下,各种异构链可借助跨链技术接入监管链,从而实现对大规模异构区块链应用的分布式监管。
“以链治链”监管架构的核心是跨链技术,目前主流的区块链跨链技术包括公证人机制、哈希锁定机制、中继\侧链机制以及分布式密钥控制机制。然而,公证人机制存在中心化的问题,哈希锁定机制存在仅适用于资产交换业务的问题,中继\侧链和分布式密钥控制机制存在实现难度大且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基于上述技术的跨链方案大多专注于公链之间的资产转移与交换业务,并未针对区块链应用监管需求提供安全、高效的数据跨链传输服务。因此,基于“以链治链”的架构设计并实现一套跨链监管方法是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产业落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当前区块链应用监管中存在的难题,在深入分析当前主流跨链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面向“以链治链”的区块链跨链监管方法,以满足对区块链监管分布式部署、跨链快速高效、传输安全可靠的需求。该方法通过部署链上节点代理程序构建分布式跨链监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跨链监管交互协议,避免了中心化监管模式潜在的性能瓶颈与安全风险,更好地解决了区块链应用监管中存在的难题,能够保障区块链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面向以链治链的区块链跨链监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搭建面向“以链治链”的跨链监管系统,
步骤S2:实现面向“以链治链”的跨链监管交互协议;
其中,所述步骤S1:搭建面向“以链治链”的跨链监管系统,具体如下:
S11:设计跨链监管体系层次化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332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