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蒸汽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27246.1 | 申请日: | 202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3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达;任海波;任明珠;随前进;孙良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3/00 | 分类号: | F22G3/00;F22G5/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李申 |
地址: | 3158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加热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蒸汽加热装置,其中,该蒸汽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器,包括第一腔体外壳、第一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一蒸汽喷射管,每一第一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腔体外壳和第一蒸汽管;输送管,输送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腔体外壳;第二加热器,包括第二腔体外壳、第二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二蒸汽喷射管,每一第二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腔体外壳和第二蒸汽管,第二腔体外壳连接于输送管的另一端。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中的蒸汽加热装置通过将蒸汽管道整合到待加热水的输送管线中,并采用多级加热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蒸汽加热的效率,并避免了待加热水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在工业生产中,尤其是造纸领域的混浆及网部工艺中,通常会涉及温水混浆及温水充当保温介质的应用,其中,温水温度要求一般会在50°到60°左右,故而如何有效利用工厂的设备加热大批量的清水是工业生产中节能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常见的清水加热方式主要分为电加热与蒸汽加热两种,由于蒸汽在加热清水使其温度不高于70°时,相较电加热的能耗更低,综合工厂的实际生产场景,尤其是自带热电锅炉的工厂,采用蒸汽加热温水的方案相较更为普遍。
然而,市面上常见的蒸汽加热方案,通常是将清水和蒸汽管注入到带有泄压装置的桶槽中进行混合加热,或使用加热介质将蒸汽的温度传导至加热介质用于加热清水,以待桶槽中温水加热到设定温度后,输入到所需的工艺流程中。但传统的桶槽加热温水方法通常会存在蒸汽混合加热及加热介质加热的效率通常较低,约需20-40分钟方可完成清水加热,且加热温水的工艺启停阶段也会带来桶槽温水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蒸汽加热装置,以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加热的加热效率低以及加热工艺中温水浪费较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蒸汽加热装置,其中,该蒸汽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器,包括第一腔体外壳、第一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一蒸汽喷射管,每一第一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腔体外壳和第一蒸汽管;输送管,输送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腔体外壳;第二加热器,包括第二腔体外壳、第二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二蒸汽喷射管,每一第二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腔体外壳和第二蒸汽管,第二腔体外壳连接于输送管的另一端,以在待加热水由第一腔体外壳的一端开口进入,并经由输送管向第二腔体外壳的一端开口排出时,每一第一蒸汽喷射管将第一蒸汽管中的第一蒸汽喷入第一腔体外壳对应形成的第一腔体中,以对待加热水进行一次加热,每一第二蒸汽喷射管将第二蒸汽管中的第二蒸汽喷入第二腔体外壳对应形成的第二腔体中,以对一次加热后的待加热水进行二次加热。
其中,第一蒸汽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蒸汽管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腔体外壳的延伸方向,且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一腔体外壳的相对两侧。
其中,每一第一蒸汽喷射管朝与第一腔体外壳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呈第一夹角,或第二夹角的方向偏置,且位于第一腔体外壳不同侧的第一蒸汽管对应的第一蒸汽喷射管的偏置方向不同。
其中,蒸汽加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一蒸汽管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三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三蒸汽喷射管,每一第三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腔体外壳和第三蒸汽管。
其中,第二蒸汽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蒸汽管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二腔体外壳的延伸方向,且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二腔体外壳的相对两侧,每一第二蒸汽喷射管朝与第二腔体外壳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呈第三夹角的方向偏置。
其中,蒸汽加热装置还包括与第二蒸汽管平行间隔设置的第四蒸汽管以及至少两个相间隔的第四蒸汽喷射管,每一第四蒸汽喷射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腔体外壳和第四蒸汽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72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孪生网络的盲调制信号识别方法
- 下一篇:高效杂交小麦制种授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