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棒位探测器多芯电缆及线圈自动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21119.0 | 申请日: | 2022-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7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刚;张广来;康文安;初婷;张鹏;陈刚;丁海明;于晓杰;姜爱宁;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26 | 分类号: | G01B7/26;G21C17/1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圣梅 |
地址: | 265118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测器 电缆 线圈 自动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棒位探测器多芯电缆及线圈自动测试方法及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测量模式控制电路、电缆导通测试电路及绝缘电阻测试电路进行信息交互;其中,所述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根据控制器的指令选通被测产品;所述测量模式控制电路接收自动测试控制器的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切换测量模式;当进行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电缆或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线圈的导通测试时,所述电缆导通测试电路接入测试回路;当进行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线圈的不同线圈之间的绝缘测试时,所述绝缘电阻测试电路接入测试回路。能够解决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测试效率低,人工测试一致性低、数据记录繁杂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棒位探测器多芯电缆及线圈自动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核电站中数字棒位显示(DRPI)系统是电厂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RPI系统探测控制棒的实际位置,以监视棒控系统的运行,对整个反应堆的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RPI系统中每套探测器组件通过48个探测线圈探测一束控制棒的位置,分为A、B两组,每组都是24个探测线圈,交替安置在探测器套管上。数字棒位显示系统探测器组件用于对各类控制棒插入堆芯深度的检测,多芯线圈用于调节插入深度,多芯电缆用来连接多芯线圈与动力控制系统,是整个棒位显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多芯电缆及线圈的导通及绝缘是影响棒位显示系统探测器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对多芯电缆及线圈的导通及绝缘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对多芯电缆的导通测试,通过多人配合采用万用表对每根芯线进行导通测试;对多芯线圈的阻值、不同线圈之间的绝缘电阻,一般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对每个线圈进行人工测试。传统的人工测试方法存在测试效率低,一致性差、数据记录繁杂等问题,易导致质量隐患的发生,在大批量测试中,传统测试方法已无法满足测试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棒位探测器多芯电缆及线圈自动测试方法,能够解决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测试效率低,人工测试一致性低、数据记录繁杂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多芯电缆及线圈自动化测试系统,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测量模式控制电路、电缆导通测试电路及绝缘电阻测试电路进行信息交互;
其中,所述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根据控制器的指令选通被测产品;
所述测量模式控制电路接收自动测试控制器的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切换测量模式;
当进行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电缆或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线圈的导通测试时,所述电缆导通测试电路接入测试回路;
当进行棒位显示系统多芯线圈的不同线圈之间的绝缘测试时,所述绝缘电阻测试电路接入测试回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还与上位机通信,根据上位机控制信息对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测量模式控制电路进行配置;
所述测量模式控制电路接收控制器的配置指令,对电缆通断测试电路、线圈绝缘电阻测试电路进行控制,完成电缆通断测试和线圈绝缘电阻测试。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位机向控制器发送测试指令,接收、解析、显示、存储控制器返回的测量数据,并自动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常,同时完成测试报告的自动生成。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根据上位机的测试指令,可以自主控制多芯电缆选通电路、测量模式控制电路、电缆导通测试电路、绝缘电阻测试电路,根据不同测量模式形成对应的测量时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211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