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钢筋与半灌浆套筒可焊性的专用试件和检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17122.5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9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顾盛;陈俊峰;俞吉;孙军军;申纪创;王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6;G01N3/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冯瑞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钢筋 灌浆 套筒 可焊性 专用 检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钢筋与半灌浆套筒可焊性的专用试件,包括半灌浆测试套筒、高强连接螺杆、两根加固补焊钢筋、转接钢板和夹持增强钢筋;高强连接螺杆与半灌浆测试套筒的螺纹端螺纹连接且一端伸入半灌浆测试套筒内腔灌注浆料结合;两根加固补焊钢筋一端与半灌浆测试套筒表面焊接固定、另一端与转接钢板表面焊接固定,夹持增强钢筋与半灌浆测试套筒位于同一轴向上,夹持增强钢筋焊接在转接钢板上,且远离半灌浆测试套筒的一端伸出转接钢板表面设置,转接钢板与半灌浆测试套筒之间设置有间隙;还公开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区域划分后进行拉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判断,本发明能够快速的进行可焊性判定,为加固整治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试钢筋与半灌浆套筒可焊性的专用试件和检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竖向连接大部分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是一种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高强、微膨胀的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对接连接方式。预制构件的连接节点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理论上的薄弱环节,而套筒内的伸入钢筋是不同预制构件荷载传递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套筒内的灌浆料与伸入钢筋需要足够的锚固长度才能保证将预制构件连接成整体,达到“等同现浇”的设计要求。但是,有时由于构件生产或现场安装偏差导致下段钢筋无法就位,个别存在下段钢筋被截断的现象,导致套筒内无下段钢筋,即使套筒内灌浆饱满也无法起到连接的作用,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针对套筒内无下段钢筋的情况,公开号为CN111350311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套筒内连接钢筋被截断的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提出了保留缺筋套筒充当荷载传力载体,在套筒两侧焊接两根加固补焊钢筋,并通过加固补焊钢筋与被割断后的下段连接钢筋焊接连接的加固方法。对于半灌浆套筒,上述加固方法是完全适用的。因为半灌浆套筒是一端采用套筒灌浆方式连接,另一端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钢筋的灌浆套筒,半灌浆套筒在使用时,在预制构件端采用机械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端采用灌浆连接方式,前者是在构件制作时完成的,连接质量易得到保证,上述加固方法充分利用了缺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剩余价值,对于预制剪力墙只需将缺筋套筒出浆口以下部位周围的混凝土剔凿即可,减少了混凝土凿除量,减小了对原结构的破坏。
上述加固方法,需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钢筋与半灌浆套筒之间是可焊接的。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半灌浆套筒的材质有多种,如球墨铸铁、45号钢及Q345B钢等,多数半灌浆套筒的材质与钢筋的材质有一定的差异,能否直接焊接连接有待验证。
但是,对于测试钢筋与半灌浆套筒可焊性的试件,在设计时有两个难点。第一,倘若在套筒灌浆口端的外壁两侧焊接两根加固补焊钢筋后,直接采用万能试验机的下夹具同时夹持两根加固补焊钢筋,拉伸试验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因为夹具在夹持两根钢筋时不能保证其受力完全对称,影响试验结果。第二,出浆口端原配连接钢筋的截面积小于两根后补钢筋截面积之和,在拉伸试验过程中会因为承载能力较低而先破坏,导致试验数据无效。由于半灌浆套筒的长度只有全灌浆套筒的一半左右,若要在出浆口端与灌浆口端一样,对称焊接两根加固补焊钢筋用于试验是完全没有长度空间的,但又必须考虑出浆口端的连接如何进行加强处理。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结构合理,传力途径明确,同时能确保试验数据有效的专用试件,在加固整治之前对半灌浆套筒与钢筋的可焊性进行验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测试钢筋与半灌浆套筒可焊性的专用试件和检验方法,能够快速的进行可焊性判定,为加固整治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未经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71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