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3769.0 | 申请日: | 2022-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7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铭;沈浚;施海峰;朱新;张启承;赵凤展;张扬;夏斌;方鑫勇;吴方舟;钱启宇;吕亮;陈兢;程慧;雷象兵;叶翔;胡明达;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海宁市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38;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谢庆飞 |
地址: | 3144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比例 分布式 光伏消纳 复合型 需求 响应 控制 方法 | ||
1.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调度中心根据光伏出力以及负荷的时域特征,基于激励型需求响应自适应优化调整峰谷时段;
S2:用户侧基于自身负荷基准值与自适优化调整峰谷时段计算自身计划用电模型,并将本日各时段负荷计划及负荷调整范围反馈上传至区域调度中心;
S3:区域调度中心根据用户侧上传的负荷计划及其调整范围,以光伏消纳量最多及经济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进行集中控制建模并求解,得到最优负荷调整计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绘制日总有功负荷预测曲线以及光伏总有功出力预测曲线对比图;
S102:根据对比图中光伏出力、用电负荷和原分时电价,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强激励增用时段、弱激励削减时段和自动调整时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光伏出力与用电负荷差大于等于光伏过剩阈值,且同时该时段原分时电价处于峰值段时,该时段为强激励增用时段;
当光伏出力小于额定阈值,且用电负荷处于峰值,原分时电价同时处于峰值段时,该时段为弱激励削减时段;
其余时段为自动调整时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负荷分布式出力调整计算建模中,第i个节点可削减负荷的激励型需求侧响应的目标函数为综合收益的极大值:
其中,y为综合收益;
f(Δdi,t)为综合收益函数;
Δdi,t为第i节点第t时刻在基准值基础上的削减负荷量;
ηi为经济补偿同舒适成本间的权衡系数;
ct为用户t时刻的单位负荷补偿收益;
pt为t时刻单位分时电价;
为不满意度函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αi,t为大于0的系数,代表用户对于舒适度变化的敏感程度,αi,t值越大表示用户对牺牲舒适度的意愿越低;
βi,t为二次函数的辅助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面向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消纳的复合型需求侧响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可时移负荷的激励型需求侧响应建模如下:
g(Δdi,t)=ηi(ct·sgn(Δdi,t)+pt)Δdi,t-(1-ηi)
其中,Δdi为第i节点的负荷偏移量,是24时段负荷偏移量Δdi,t组成的24维列向量;
ct为第i节点用户t时刻的单位负荷补偿收益;
sgn()为符号函数;
Δdi,t为第i节点第t时刻在基准值基础上的削减负荷量;
ηi为经济补偿同舒适成本间的权衡系数;
ct为用户t时刻的单位负荷补偿收益;
为不满意度函数;
αi,t为大于0的系数,代表用户对于舒适度变化的敏感程度;
βi,t为二次函数的辅助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海宁市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海宁市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376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