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9728.4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4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田振标;汤建华;姜岸柳;冉红彬;丁金星;杨杨;张伟;张朋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76 | 分类号: | B60J10/76;B60J10/30;B60J10/21;B60S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王积毅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侧窗 外挡水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包括: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自包边结构;挡水条,设置于所述车门外板的一侧,且所述挡水条的一端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一自包边结构卡接;以及加强件,设置于所述挡水条上,且所述加强件的一端包裹于所述挡水条的内部,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挡水条的外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可提高密封挡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侧窗外侧,设置有外挡水结构,外挡水结构主要用于挡水、玻璃升降刮水、提升视野的范围,同时起到一定的密封和防尘作用。传统的外挡水条暴露于车门钣金的外部,不仅影响车门的美观,且密封挡水效果也不佳。
通过专利文献公知发明CN112297804A是涉及一种侧窗隐藏式外挡水条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外腰线加强板、外挡水条、刮刷唇、卡扣、车门外板及车门玻璃;其发明专利主要的实现原理如下:外腰线加强板上在远离车顶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口,外挡水条远离车顶的一端伸入所述安装口内;外腰线加强板在靠近车顶的一端向外挡水条所在方向翻折形成遮挡边;当侧窗隐藏式外挡水条安装于车门上时,遮挡边的端部用于与车门的车门外板相连,外挡水条位于外腰线加强板远离车门外板的一侧,且位于遮挡边形成的空间内;刮刷唇设置于外挡水条远离外腰线加强板的一侧。
但该发明外挡水的上部位置结构较为传统,外挡水条上部为斜面的结构,采用斜面与车门包边处进行匹配,该斜面匹配不牢靠,影响车门玻璃升降耐久性能,并且外挡水条易在Y方向发生窜动。外挡水条为软质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易于包边匹配处产生缝隙,上部位置不能起到一定的密封功能的作用;外挡水条的下部叉口设计两侧高度平齐,外挡水条是通过车门窗台线处的开口处进行斜插安装,开口处的尺寸一般较小在30mm,设计受限,下部叉口安装时,视野角度和范围有限,导致叉口结构不易安装到位同时操作时间过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用于解决目前的外挡水条的安装结构影响车门的美观,且密封挡水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包括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侧窗的外挡水结构,包括:
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外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自包边结构;
挡水条,设置于所述车门外板的一侧,且所述挡水条的一端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一自包边结构卡接;以及
加强件,设置于所述挡水条上,且所述加强件的一端包裹于所述挡水条的内部,所述加强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挡水条的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自包边结构,所述第二自包边结构包裹于所述挡水条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条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裹所述第二自包边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条上还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加强件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条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位于所述挡水条上且远离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上设置有顶脚结构,所述顶脚结构位于所述加强件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条上还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挡水条上靠近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条上设置有唇部结构,所述唇部结构设置于所述挡水条上远离所述车门外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上设置有卡扣安装孔,所述卡扣安装孔与所述固定架卡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97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