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枸杞子中提取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8688.1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6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邸多隆;刘建飞;魏晗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403/24 | 分类号: | C07C403/24;C09B61/00;C09B67/54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73003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杞子 提取 枸杞 红素类 成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枸杞子中提取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方法,是使用薄荷醇和正辛醇混合后,加热搅拌制成提取溶剂;其中薄荷醇和正辛醇的摩尔比为1:1~1:5。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对提取溶剂的选择,克服了现有方法中有机溶剂燃点低,易挥发等缺点,所使用的提取溶剂中的薄荷醇和正辛醇粘度低,提取的产物可以直接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分析。本发明的方法的萃取过程均在室温下进行,也不会产生热敏性枸杞红素类成分遇热分解的问题,为分析枸杞子及其制品中枸杞红素类成分的真实含量提供了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萃取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枸杞子中提取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枸杞(Lycium L.)属于茄科(Solanaceae)茄族(Solaneae)枸杞亚族(Lyciinae),在我国有7个种和3个变种。
成熟枸杞子中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是新鲜和制干枸杞子外观呈现橙色或橙红色的基础,国内枸杞研究学者又将其称为枸杞红素类成分。枸杞红素类成分主要包含有类胡萝卜素糖苷化衍生物、游离型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酯化衍生物3大类,其中玉米黄质二棕榈酸酯(zeaxanthin dipalmitate)的含量最为丰富,约占枸杞红素类成分的50%以上。
枸杞红素类成分是枸杞子发挥药理和生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之一,其含量是评价枸杞子优质优价的主要指标。目前,用石油醚、乙醚、正己烷等单一或混合溶剂萃取是枸杞红素类成分测定的主要前处理方法,但已有方法存在有机溶剂燃点低,易挥发等缺点。因此,亟需研究并开发快速、便捷、绿色的枸杞红素类成分萃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枸杞子中提取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方法,可应用于枸杞或相关制品中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提取纯化,从而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所提供的从枸杞子中萃取枸杞红素类成分的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1)将薄荷醇和正辛醇混合后,加热搅拌制成提取溶剂;
其中,薄荷醇和正辛醇的摩尔比为1:1~1:5;
2)将枸杞子粉碎,过50目筛网得枸杞粉末,加入步骤1)中制备的提取溶剂,室温下开启高速剪切辅助萃取,萃取结束后,萃取液进行离心,收集上清液,即得枸杞红素类成分的萃取液。
所述的枸杞红素类成分包含有玉米黄质、玉米黄质单棕榈酸酯和玉米黄质双棕榈酸酯;
其中枸杞粉末和提取溶剂的料液比为1:20~1:25,
高速剪切的转速为10000r/min,萃取时间为5min;
离心时的转速为6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对提取溶剂的选择,克服了现有方法中有机溶剂燃点低,易挥发等缺点,所使用的提取溶剂中的薄荷醇和正辛醇粘度低,提取的产物可以直接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分析。本发明的方法的萃取过程均在室温下进行,也不会产生热敏性枸杞红素类成分遇热分解的问题,为分析枸杞子及其制品中枸杞红素类成分的真实含量提供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6种疏水DES枸杞红素萃取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其中A为25℃的DES;B为0℃的DES;C为25℃枸杞红素的DES萃取液;D为0℃枸杞红素的DES萃取液;
图2:不同DES对枸杞红素类成分的萃取能力影响图;
图3:不同料液比对枸杞红素类成分的萃取能力影响图;
图4:不同转速对枸杞红素类成分的萃取能力影响图;
图5:不同提取方法对枸杞红素类成分的萃取能力影响图;
图6:玉米黄质、玉米黄质单棕榈酸酯、玉米黄质双棕榈酸酯及实际枸杞子萃取液样品色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86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乱码避让结构和双开式密码锁
- 下一篇:一种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桩及其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