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低浓度支撑剂导流能力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07894.0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2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战永平;罗明良;蒲景阳;刘冬冬;付春丽;王增宝;吴金博;刘同浩;杨玉玲;黄一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张洒洒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浓度 支撑 导流 能力 系统 方法 | ||
1.测试低浓度支撑剂导流能力的系统,包括岩心夹持器(1),岩心夹持器(1)内盛装有岩心;岩心夹持器(1)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有恒流泵(2),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有流体容器(3),流体容器(3)置于精密天平(4)上;岩心夹持器(1)的侧壁上通过管路连接有围压泵(5);岩心夹持器(1)的入口和出口之间还连接有压差传感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心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上岩心(7)和下岩心(8),上岩心(7)和下岩心(8)之间铺设支撑剂(9);上岩心(7)和下岩心(8)与支撑剂(9)的接触面为矩形,上岩心(7)和下岩心(8)与接触面垂直的两个端面为弓形;所述岩心两端分别设置有垫块(10),垫块(10)中心处开设有通孔(11),垫块(10)靠近岩心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滤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容器(12),中间容器(12)的入口通过管路与恒流泵(2)的出口连接,中间容器(12)的出口通过管路与岩心夹持器(1)的入口连接;恒流泵(2)与岩心夹持器(1)之间的管路上、恒流泵(2)与中间容器(12)之间的管路上、中间容器(12)与岩心夹持器(1)之间的管路上、岩心夹持器(1)的出口与流体容器(3)之间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阀门(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泵(5)的工作筒内的丝杠通过蜗轮及蜗杆与手柄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传感器的量程通过压差估算公式来选择,其中压差估算公式为:
式中,△p为估算压差,pa;μ为流体粘度,pa·s;Q为流体流量,m3/s;τ为支撑剂层渗流通道的迂曲度,取值1.5-5.5;l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长度,m;w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宽度,m;hf估为估算裂缝开度,m;
其中,hf估可根据孔隙度变化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Φ为支撑剂不同闭合压力时的孔隙度,小数;p为闭合压力,MPa;α为常数,取值0.010-0.027;Cs为支撑剂铺置浓度,g/cm2;ρs为支撑剂视密度,g/cm3;ρv为支撑剂体积密度,g/cm3。
5.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测试低浓度支撑剂导流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支撑剂(9)铺设在上岩心(7)和下岩心(8)之间,并在岩心两端组装上垫块(10),形成支撑裂缝模型,并放入岩心夹持器(1)中;加载围压至闭合压力值,获取该闭合压力值下的流体流动压差和流体流量参数;
S2:结合支撑裂缝模型的几何尺寸,利用达西公式计算低浓度支撑剂的导流能力,其中达西公式为:
式中,khf为支撑剂导流能力,um2·cm;Q为流体流量,cm3/min;w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宽度,cm;h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开度,cm;△p为流动压差,kpa;μ为流体粘度,mpa·s;l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长度,c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裂缝开度的表征步骤S31:基于毛细管渗流模型,利用泊肃叶公式计算出支撑剂层等价毛细管半径和对应的孔隙体积:
式中,rp为等价毛细管半径,cm;μ为粘度,pa·s;l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长度,cm;Q为流体流量,cm3/s;△p为测试压差,pa;Vp为支撑剂层的孔隙体积,mL;
S32:利用精密天平(1)和流体容器(1)获得支撑剂的体积密度和视密度,再计算支撑裂缝骨架体积:
式中,Cs为支撑剂铺置浓度,g/cm2;ρv为支撑剂体积密度,g/cm3;Vs为支撑剂层中支撑剂骨架体积,mL;w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宽度,cm;l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长度,cm;ρs为支撑剂视密度,g/cm3;
S33:计算不同闭合压力下支撑剂支撑裂缝的开度:
式中,hf为支撑裂缝开度,cm;Vp为支撑剂层的孔隙体积,mL;Vs为支撑剂层中支撑剂骨架体积,mL;w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宽度,cm;lf为支撑裂缝模型的长度,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789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器人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支撑安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