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及其调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07595.7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蒋曙光;郝海清;吴征艳;王凯;莫达;裴晓东;邵昊;奚弦;郭朝伟;尹辰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7/18;F04D27/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千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56 | 代理人: | 陈涛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井 风机 联合 运转 变频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及其调风方法,该调风系统针对多台主要通风机联合运转的通风系统,考虑多台风机的相互影响特性及井下关键用风地点的风量动态需求,实现多台主要通风机对井下分支风量的智能化调控,实时分析有害气体及人员呼吸需求,动态计算用风地点需风量;运用回路风压解析法快速解算多台主要通风机的需调工况参数,在风机曲线库实时查找风机所需频率,利用风网解算技术超前模拟多风机按需变频调控之后的各通风机的工况参数及井下各巷道的通风参数,从而实现多台主要通风机对井下分支风量的精准、稳定、实时、快速的智能化调控,预防因通风异常导致的灾害事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井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及其调风方法。
背景技术
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生产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是保障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随着采场空间变化、时间推移、开采条件变化,各用风地点的风量需求在不断变化。当前煤矿风量调节措施主要可分为地面主要风机调风和井下通风设施调风,矿井通风网络是一个关联程度很高的多变量复杂系统,某一地点的风阻变化均会引起其他地点的风量变化,井下通风设施调节不仅会导致多个分支的风量发生变化,引起整个风网紊乱,甚至引发重大安全隐患,而且通风设施只能增加巷道的阻力,多次调节之后,矿井总阻力会成倍增加,从而增加通风能耗。而地面主要风机通风只会根据风流分配基本规律对分支风量进行同步增加或者减少,不会引起风网风流的紊乱。故地面主要风机调风为矿井风量调节最容易、低风险、低成本的调节方式。随着矿井采深的增加、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单风机通风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各大矿井的通风需求,多数矿井采用增加主要风机、增加主要进风井的方式通风,根据多个风井的位置可分为中央并列式、对角式、区域式、混合式。但目前多数矿井的地面主要风机均采取最大功率通风,不仅无法满足井下用风地点的按需供风,而且主要风机长期高功率运转,能耗较大,不符合当前矿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近年来,随着矿井智能化通风建设的进行,矿井主要风机的按需调控是实现煤矿智能化控制的基础,故提出一种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及其方法,可为矿井智能化风量控制提供一种精准、按需、智能、快速的多风机变频调风方法。
发明内容
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及其方法,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能够实现上述技术目的,并带来其他多项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矿井多风机联合运转的按需变频调风系统,包括:
地面主要风机参数监控子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矿井多台主要风机工况参数;
井下通风参数监控子系统,用于实时监测井下各关键需风巷道的通风参数,并基于关键需风巷道有害气体的浓度和工作人数计算关键需风巷道需风量;
多风机按需最优变频调风子系统,用于根据矿井下用风分支的需风量计算主要风机需风量和需风压,以及最佳的风机频率值,并计算调节之后的井下各巷道分支的风量以及各主要风机的风量和风压;
地面监控中心,用于对所有的监测的参数进行数据交互和综合分析显示,以及将控制指令下发至指定的风机变频器,当监测到异常值可报警并进行应急方案的综合决策。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所述井下通风参数监控子系统包括:
通风参数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多个关键需风巷道的风速值,并利用巷道断面值得到各巷道的风量值;
需风量计算模块,用于实时监测关键需风巷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氧气的气体浓度值,以及定位人员数量,计算各关键需风巷道的需风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多风机按需最优变频调风子系统包括:
风网参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井下监测到的通风参数进行风网解算和分析关键需风巷道的风量是否满足需风量,若出现当前风量小于需风量的情况,报警并计算关键需风巷道的需风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75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脂肪酸型柴油抗磨剂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合铜材料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