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地基加固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88934.1 | 申请日: | 2022-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2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建国 |
| 主分类号: | E02D3/12 | 分类号: | E02D3/12;E02D15/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邵捷 |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地基 加固 系统 | ||
本发明的一种建筑地基加固系统,涉及建筑领域。本发明利用钻头钻出灌注孔后,将钻头拆下换上灌注头后,灌注头可以沿着原先的路径进入灌注孔内,在灌注时,灌注头在直线运动组件和往复运动组件的驱动下,能够在逐渐的向上运动的同时不断的上下往返,以此首先是可以沿土层深度,从最底部向上缓慢填充保证各深度的缝隙内都能填充充分,同时填充时灌注头不断的上下往返能够对灌注孔内的水泥砂浆形成冲击力,以此提高注浆压力,使水泥砂浆沿裂缝向外扩展的更充分、更密实,以此有效提高注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种建筑地基加固系统,涉及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既有地基出现开裂、渗水的情况,通常采用注浆加固法,对开裂处或者渗水点钻孔,而后将水泥砂浆通过管道注入灌注孔内,水泥砂浆沿裂缝填充进土层内,待水泥砂浆凝固后水泥砂浆与地基一起构成构成复合地基,不仅可以将裂缝堵住,还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但是水泥砂浆在土层内,达到一定的压力后,水泥砂浆在地基土层中中首先沿着最薄弱的方向发展,即水泥砂浆首先填充软弱夹层或孔隙率高的土体部分,如果软弱夹层范围较大,水泥砂浆将沿着软弱夹层流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可能在中途就凝固,难以达到预期的注浆效果。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201410441030.6公开的一种取芯孔内U型管后注浆加固施工设备和方法,公开了一种方案,其包括:U型注浆管,其具有插入混凝土桩身内的取芯孔中的U型本体部分,所述U型本体部分包括底部转弯部分和由底部转弯部分向上平行延伸的进浆管段和出浆管段,所述U型注浆管还具有分别与所述进浆管段和出浆管段的上端相连的进浆端口和出浆端口;排水管,其部分地插入取芯孔中;以及注浆机,其连接着所述进浆端口;其中,所述U型注浆管和排水管通过取芯孔上端部分中的密封段固定于混凝土桩身。
根据该方案,在桩基础的后注浆加固施工中实现多次注浆,浆液首先沿着最薄弱方向填充,当停止压浆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地基土层中最薄弱的方向的大部分孔隙已经被凝固的水泥浆填充,其强度得到大幅度改善;再次压浆时浆液已经不能沿着上次的路径填充,当注浆压力适当提高后,浆液将沿着现存的最薄弱的方向继续填充,但此时的最薄弱土层的强度已经比上一次有所提高。经过多次重复压浆,注浆压力逐渐提高,注浆点周围的地基土层的孔隙被逐级填充,最弱强度也随之逐级提高,最终可达到注浆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土层被浆液均匀填充,从而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因此,根据该方案的的取芯孔内U型管后注浆加固施工设备和方法,能够克服传统双管注浆的不足,实现多次重复注浆,使注浆液在地基土层中均匀填充,大幅度提高了注浆效果。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它需要多次重复压浆,来提高注浆压力,所以其效率上有所降低,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建筑地基加固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中空轴、钻头、灌注头、轴驱动组件、直线运动组件以、往返运动组件、注浆管;
所述的轴驱动组件连接中空轴所述以用于驱动所述中空轴转动;
轴驱动组件、直线运动组件、往返运动组件依次连接;
钻头和灌注头根据施工步骤可先后的安装至中空轴上;
所述钻头在中空轴的驱动下配合所述直线运动组件持续的向地面进给以在地面裂缝位置钻出灌注孔;
所述钻头拆下后,灌注头安装在中空轴上,所述中空轴且的顶部连接注浆管,所述直线运动组件可驱动灌注头伸至灌注孔最底部,然后缓慢泵入水泥砂浆并通过直线运动组件在泵入的同时使灌注头缓慢抬升,待抬升一定距离后,所述的往返运动组件可使灌注头缓慢抬升的同时上下往返的运动,将水泥砂浆捣进裂缝中。
进一步的,所述轴驱动组件包括空心轴驱动电机,中空轴顶部穿过所述空心轴驱动电机且与空心轴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建国,未经沈建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89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