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5956.2 | 申请日: | 202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5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白莹;王宗志;刘克琳;程亮;杜慧华;单楠;王坤;王磊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艾中兰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控制 河滨 植被 缓冲 构建 方法 | ||
1.一种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植物品种筛选及配置设计:以土著品种为主,筛选依据主要包括植物对区域土壤和气候的适应程度,植物的生长速度、蒸腾量的大小,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根据植被缓冲带修复目标的不同,分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进行品种配置;其中,以减缓河岸侵蚀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优先选择乔木和灌木,以草地辅助;以拦截农业面源污染,过滤营养物质、杀虫剂、微生物、径流泥沙等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优先选择草地,以乔木、灌木辅助;以营造河滨生态栖息地、景观美化、防洪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优先选择乔木,其次选择灌木,搭配草地进行综合设计;
河滨带植被缓冲带宽度设计:根据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需求的不同设计植被缓冲带宽度;其中,以水质保护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为5~30m,以岸坡防护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为10~20m,以建设河滨生态栖息地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为30~500m,以防止河岸侵蚀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为3~10m,以防洪为目的的植被缓冲带宽度宜为20~150m;
河滨带植被缓冲带设计完成后,进行场地修整、树种栽种、苗木养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场地修整方案如下:春、夏两季进行清理和整地,分别按照块状分片清理、穴状翻整方式进行;白杨、桃树、柳树植穴回填土壤时清除石砾,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和回填;苗木的土球应包裹紧实;植裸根苗要做到苗正根舒,细土埋根,分层覆土,压实、穴表呈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树种栽种方案如下:乔木层采用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方式进行栽培,功能树种采用杨树,景观树种采用桃树和柳树,其混交比例为2:1:1;种植点带状配置,初植密度600~800丛/hm2,从造林第二年起,根据保存率高低及时进行补植,补植比例10%,补植密度60~80丛/h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保证苗木成活率,采用带土球植株进行栽培,要求须根根系完整,苗高300cm,地径3~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源污染控制的河滨带植被缓冲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苗木养护方案如下:春季进行人工植苗,在栽植后浇足定根水,三个月内灌水3次/月,保证苗木生长初期供水,之后根据当地降水情况及土壤湿润程度适当调整;复合肥用量0.4~0.5t/hm2;从栽植当年开始连续三年对苗木进行抚育,以刀抚为主,配合锄抚方式进行,割除影响树木生长的杂草藤本,在植树穴周围覆盖,以利于保持水分和防治水土流失;第4~5年每年进行1次苗木抚育,采用刀抚、锄抚方式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595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