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毫米波预编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2324.0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0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卞宝银;杨凡;王俊波;黄鑫;杨鸿珍;赵豫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456;H04B17/391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唐少群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覆盖 毫米波 预编 方法 | ||
1.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毫米波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针对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毫米波MIMO通信系统,基于Saleh-Valenzuela信道模型构建其信道模型HI、信道模型HR以及信道模型G,其中,所述毫米波MIMO通信系统包括基站侧和用户侧,在基站侧和用户侧之间还设置有所述的智能反射面,HI表示为智能反射面与用户侧之间的信道模型,HR表示为基站侧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道模型,G表示为基站侧与用户侧之间的信道模型;
步骤S2、针对所述的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毫米波MIMO通信系统,构建以系统平均频谱效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的混合时间尺度联合预编码设计问题,其中,通过在总发射功率约束和硬件限制下联合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和基站的混合预编码器的方式,来最大化系统平均频谱效率,其中,根据整体信道HIΦHR+G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来设计基站侧的混合预编码器,并根据信道HR,HI和G的统计信道状态信息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系数矩阵;
步骤S3、针对步骤S2的优化问题,将其分解为子阵结构混合预编码和智能反射面反射系数矩阵两个设计子问题,再分别进行求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毫米波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针对智能反射面反射系数矩阵的子问题的求解,其包括:首先通过等价转化和简化原问题,解耦两个优化变量的关联,然后将新的优化问题表述为关于单一反射系数的形式,接着提出一种有效的BCD算法进行求解;
针对混合时间尺度联合预编码设计问题的求解,其包括:首先定义虚拟变量解耦基带数字预编码器和模拟射频预编码器,然后利用注水算法解将原始子问题转换为只与模拟射频预编码器有关的优化问题,接着将得到的新问题松弛并改写为易于求解的形式,最后给出约束下的模拟预编码器闭式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毫米波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步骤S101、进行如下设定:基站侧的发射天线和用户侧的接收天线的数目分别为Nt和Nr;智能反射面的反射元件数目为M;基站侧的射频链数目为Nrf;基站侧和用户侧之间的传输数据流数目为Ns;总发射功率为Ptot;
步骤S102、构建该系统的发射信号,其表示为:
x=FRFFBBs (1)
在公式(1)中,表示满足的发射符号,表示数字基带预编码矩阵,表示模拟射频预编码矩阵,针对子阵混合结构,模拟射频预编码器FRF具有块对角矩阵形式,表示为:
在公式(2)中,表示对应于第d个子阵的模拟预编码器,它分配给第d个射频链,因为模拟射频预编码器通过移相器实现,所以fd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单位幅度,表示为:|fd(i)|=1,1≤i≤NA,1≤d≤D;
由于总发射功率约束,模拟射频预编码器和数字基带预编码器间的耦合满足:
步骤S103、构建用户侧的接收信号其表示为:
y=(HIΦHR+G)FRFFBBs+n (4)
在公式(4)中,和分别表示基站侧与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道以及智能反射面与用户侧之间的信道,表示基站侧和用户侧之间的信道,表示均值为零,功率为的加性白高斯噪声,Φ表示智能反射面的对角反射系数矩阵,定义为:其中,θm∈[0,2π)表示智能反射面第m个元件的相移;
步骤S104、根据Saleh-Valenzuela信道模型生成基站侧与用户侧之间的信道模型,其表示为:
在公式(5)中,L是散射簇的数目,表示复数增益,θr,l和θt,l分别表示第l个簇的到达角和离开角;αR(·)和αT(·)分别表示接收和发送阵列响应矢量;其中,αT(θ)表示为:
在公式(6)中,λ为信号波长,d为天线间隔;
公式(5)中的信道模型更紧凑地表示为:
在公式(7)中,ΓG=diag(r1,…,rL)表示衰落矩阵,Ar,G和At,G分别是到达角和离开角的叠层阵列导向矢量,其具体表示为:Ar,G=[αR(θr,1),…,αR(θr,L)],At,G=[αT(θt,1),…,αT(θt,L)];
步骤S105、智能反射面和用户侧之间的信道以及基站侧和智能反射面间的信道根据视距场景下的SV信道模型生成,它们的散射簇数目分别为SI和SR,因此,智能反射面和用户侧之间的信道表示为:
在公式(8)中,其中表示视距分量的复数增益,表示第s个非视距分量的复数增益,τr,s和τt,s分别为信道HI的到达角和离开角;
相应的,该公式(8)同样更紧凑地表示为:
在公式(9)中,表示信道HI的衰落矩阵,叠层阵列导向矢量Ar,I和At,I分别表示为:
根据几何SV信道模型,基站侧和智能反射面之间的信道表示为:
在公式(10)中,是视距分量的复数增益,是第s个非视距分量的复数增益,ψr,s和ψt,s分别为信道的到达角和离开角;
相应的,该公式(10)同样更紧凑地表示为:
在公式(11)中,为信道HR的衰落矩阵,此外,叠层阵列导向矢量Ar,R和At,R分别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未经东南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23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