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混频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1282.9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8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吴锐;邓伟;吴奇修;唐跞;王雪梅;曲佳萌;吴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D7/16 | 分类号: | H03D7/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梦圆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混频器 | ||
1.一种双向混频器,包括:
发送模块(1),包括第一发送单元(7),所述第一发送单元(7)包括多组第一发送端子单元(15),所述第一发送端子单元(15)包括第一发送端电容和第一发送端晶体管;
接收模块(2),包括第一接收单元(9),所述第一接收单元(9)包括多组第一接收端子单元(16),所述第一接收端子单元(16)包括第一接收端电容和第一接收端晶体管;
发送控制模块(3),与所述发送模块(1)连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发送模块(1)处于工作饱和区或处于非工作截止区;
接收控制模块(4),与所述接收模块(2)连接,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接收模块(2)处于工作饱和区或处于非工作截止区;
中频端口(5),与所述发送模块(1)连接;以及
射频端口(6),与所述接收模块(2)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发送端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接收端电容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发送端电容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接收端子单元(16)与所述第一发送端子单元(15)交叉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混频器,其中,在所述发送控制模块(3)控制所述发送模块(1)处于工作饱和区,所述接收控制模块(4)控制所述接收模块(2)处于非工作截止区的情况下,外部频率信号从中频端口(5)经所述发送模块(1)流向射频端口(6),完成上变频过程;在所述发送控制模块(3)控制所述发送模块(1)处于非工作截止区,所述接收控制模块(4)控制所述接收模块(2)处于工作饱和区的情况下,外部频率信号从射频端口(6)经所述接收模块(2)流向中频端口(5),完成下变频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混频器,其中:
所述发送模块(1)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8),所述第二发送单元(8)包括多组第二发送端子单元(17),所述第二发送端子单元(17)包括第二发送端电容和第二发送端晶体管,所述第一发送端电容与所述第二发送端电容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发送单元(7)和所述第二发送单元(8)双平衡连接;
所述接收模块(2)包括第二接收单元(10),所述第二接收单元(10)包括多组第二接收端子单元(18),所述第二接收端子单元(18)包括第二接收端电容和第二接收端晶体管,所述第二接收端电容与所述第一接收端电容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接收单元(9)和所述第二接收单元(10)双平衡连接;
所述发送控制模块(3)包括第一发送控制单元(11)和第二发送控制单元(12);
所述接收控制模块(4)包括第一接收控制单元(13)和第二接收控制单元(14);
所述中频端口(5)包括正中频端口(IF_P)和负中频端口(IF_N);以及
所述射频端口(6)包括正射频端口(RF_P)和负射频端口(RF_N);
其中,所述第二发送单元(8)与所述第二接收单元(10)交叉耦合;所述正中频端口(IF_P)和所述负中频端口(IF_N)均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7)和所述第二发送单元(8)连接;所述正射频端口(RF_P)和所述负射频端口(RF_N)均与所述第一接收单元(9)和第二接收单元(1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128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