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o3 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3404.X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8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占军;姜国敏;李娟;石凤;沈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43 | 分类号: | G01N33/543;G01N21/2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徐素柏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涉及免疫学分析检测技术内一种基于Co3O4磁性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探针的SPR免疫传感器,第1步,将Co3O4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羧基,并活化,再连接二级抗体Ab2,制得Co3O4 NPs‑Ab2纳米信号放大探针;第2步,将SPA蛋白固定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SPR基底,再连接捕获抗体Ab1后用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接着先后通入抗原溶液和Co3O4 NPs‑Ab2信号放大探针,温育形成三明治夹心的SPR免疫传感器。本发明的羧基化的Co3O4纳米粒子,其高折射率和高分子量可有效増强SPR信号,同时通过在外部磁场中分离和富集复杂样品中的靶标,可以极大减少未知化合物的背景干扰,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备信号放大探针,结合三明治夹心法,使SPR信号增强,用于蛋白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免疫学检测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检测蛋白分子的Co3O4 磁性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探针的SPR免疫传感器。
背景技术
20世纪60年代Otto和 Kretschmann分别发明了用可见光激发表面等离子体的方法,1982年Nylander等首次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n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用于免疫传感器领域,1983年Liedberg等成功地将SPR用于IgG蛋白与其抗原的反应测定。SPR可用于实时分析,简单快捷地监测DNA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药物与蛋白质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受体与配体之间等等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研究、医疗检测、食品检测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SPR技术可与免疫传感器结合,实现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的高灵敏度检测。三明治夹心法是SPR免疫传感器用于抗原物质测定时的重要方法,通过引入二级抗体,增加SPR传感表面的质量,改变传感表面的折射率,从而提高SPR传感器的性能,提高了灵敏度和特异性。
Co3O4磁性纳米粒子可被用做信号放大探针,改进SPR传感器性能。但在实际SPR免疫检测中,容易受未知化合物的干扰,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检测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通过改进Co3O4磁性纳米粒子的放大探针以增加SPR传感器信号强度,改进SPR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检测限的基于Co3O4 磁性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探针的SPR免疫传感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Co3O4 磁性纳米粒子信号放大探针的SPR免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第1步,将Co3O4 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羧基,并活化,再连接二级抗体Ab2,制得Co3O4 NPs-Ab2纳米信号放大探针;
第2步,将SPA蛋白固定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SPR基底,再连接捕获抗体Ab1后用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接着先后通入抗原溶液和Co3O4 NPs信号放大探针,温育形成三明治夹心的SPR免疫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34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感器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下一篇: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