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72300.7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3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曹学乾;张广安;尚伦霖;胡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3C14/16 | 分类号: | C23C14/16;C23C14/06;C23C14/35;C23C14/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温域 耐磨 润滑 crvn ag 复合 涂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涂层包括粘结层、梯度层和耐磨自润滑面层,所述粘结层为Cr层,所述梯度层包括CrN层、CrVN层和CrVN/Ag层,所述耐磨自润滑面层包括氮化物陶瓷相和Ag相,所述氮化物陶瓷相包括VN和CrN。本发明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出CrVN/Ag复合涂层,该复合涂层不仅具有致密的内部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VN和CrN在高温摩擦过程中通过摩擦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钒、氧化铬以及钒酸银等高温固体润滑剂,具有优异的低摩擦高抗摩性能,有效改善零部件在宽温域(RT‑750℃)区间内的润滑抗磨问题,延长材料在宽温域服役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润滑涂层,特别涉及一种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及涂层润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和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各种热动力机械和设备的传动部件面临的使役工况(高温、氧化、辐射、高速粒子冲刷等)愈加严苛。例如,超高音速飞行器和空间运载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历高温、原子氧、强辐射等极端环境;高推比航空发动机运动部件长时处于高温、高载、高速等苛刻工况;高速切削刀具工作温度愈来愈高。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摩擦与磨损是制约机械装备低能耗、长寿命稳定运行的共性关键问题之一。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海洋和核能装备向“更高(临近空间)、更深(深蓝)、更安全”方向发展,机械传动部件面临的高温摩擦学问题更为复杂。传统的应用于高温摩擦学领域的材料主要为金属基材料,但当服役温度超过700℃时,其性能急剧下降,将难以满足未来空天及核工业等领域的使用需求。因此,开发新型宽温域(25~750℃)、高耐磨、自润滑材料势在必行。
三元Cr-Me-N薄膜因结合了CrN和MeN(例如MoN、VN和NbN)的优点从而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其相应金属氧化物(如MoO3、V2O5、Cr2O3、TiO2等)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同时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较低的剪切强度,因此三元Cr-Me-N薄膜可作为高温润滑耐磨防护涂层的固体润滑剂。但是三元Cr-Me-N薄膜的低温润滑性能不佳,摩擦系数偏高。Ag具有切削强度较低以及物理化学稳定性优良等特点,将其掺杂至三元Cr-Me-N薄膜中作为润滑剂来可改善薄膜在宽温域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特别地,以上金属氧化物与银发生反应可进一步形成高温润滑剂(例如钼酸银、钒酸银、铌酸银等),从而进一步提高薄膜的高温自润滑性能。因此,迫切需要运用摩擦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调控三元Cr-Me-N/Ag薄膜的成分与结构,使其与高温润滑氧化物充分发挥协同润滑作用,以满足航空航天发动机零部件宽温域润滑抗磨等问题,以其延长指尖片与密封座等关键零部件的使役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高温润滑理论与离子势理论优化CrN基高温润滑耐磨复合涂层,解决高温润滑失效对关键机械部件造成的损害,通过摩擦化学反应使其在摩擦表面原位生成氧化铬、氧化钒、钒酸银等高温润滑剂,从而提升关键机械部件在宽温域(25-750℃)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其包括依次形成的粘结层、梯度层和耐磨自润滑面层,所述粘结层包括Cr层,所述梯度层依次包括CrN层、CrVN层和CrVN/Ag层,所述耐磨自润滑面层包括氮化物陶瓷相和Ag相,所述氮化物陶瓷相包括VN和CrN。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磨自润滑面层由90at%~95at%的氮化物陶瓷相及Ag相组成。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前述的宽温域耐磨自润滑CrVN/Ag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提供基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3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日夜共焦的高清监控摄像头
- 下一篇:一种石膏板生产线供热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