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行波管及装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72142.5 | 申请日: | 2022-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4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赵士录;于文杰;杨佳新;何晏彰;刘飞翔;张进宇;龚暄;冯西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J23/027 | 分类号: | H01J23/027;H01J25/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雪梅;王喆 |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行波 管管 收集 装配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行波管及装配方法。包括:行波管管体,包括输出端盖;收集极组件,包括内收集极、收集极瓷筒、外收集极和过渡环;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出端盖和所述过渡环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本发明利用一系列已知厚度的垫片补充实际距离和设计距离之差,可以得到收集极与管体精确装配的行波管。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精确控制收集极与管体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收集极在收集极回收效率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真空电子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行波管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空间行波管主要由电子枪(含阴极组件)、高频系统和收集极三部分组成。行波管是一种功率放大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高频慢波系统把电子注能量转化为微波能量。其基本工作原理是,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在电子枪中被加速形成电子束,并被射入高频慢波系统,由周期磁聚焦系统维持成细电子束,穿过螺旋线并实现电子能转化为微波能,从而使信号得到放大。被放大的微波信号通过输能耦合系统进入天线发射系统。已交出部分能量的电子束,最后进入多级降压收集极,在到达收集电极之前被减速,使得部分能量得以回收,剩余的电子能量轰击收集极,并转化为热能。
收集极是行波管的重要组成结构,主要由外收集极、收集极瓷筒、内收集极组成。提高收集极的电子效率是提高行波管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功率行波管,高效率收集极不仅能提高整管效率,还可以有效减少收集极的热耗,对提高行波管可靠性也十分重要。电子注进入收集极入口的位置,尤其是行波管输出腔和第一内收集极电极的位置,对收集极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常规装配工艺通过装配模具装配精度,或零件自身精度保证各内收集极轴心对中和内收集极的极间距离。但经过钎焊后,收集极的内收集极,尤其内收集极的位置与设计值存在偏离,从而影响收集极效率,影响行波管的整管效率。并且由于零件和焊接工艺一致性等问题,导致收集极焊接各电极轴向尺寸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将导致电子注出口与收集极入口位置不合适,从而影响了大功率行波管的整管效率、收集极热耗和整管可靠性。由此,为了保证整管效率,需要寻找一种精确装配收集极的方法,特别是对行波管输出腔和收集极进行精确装配的方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借以提高收集极回收效率。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包括如上所述收集极装配结构的行波管。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波管收集极装配方法。借以提高行波管输出腔和收集极的精确度,以提高收集极回收效率。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该结构包括:
行波管管体,包括输出端盖;
收集极组件,包括内收集极、收集极瓷筒、外收集极和过渡环;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出端盖和所述过渡环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
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垫片的材料与所述输出端盖材料或所述过渡环材料相同。
优选地方案是,所述输出端盖边缘形成有凹台结构。
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垫片选自厚度不同的多个垫片组,每一垫片组的垫片厚度选自0.05mm、0.1mm、0.2mm、0.3mm、0.4mm或0.5mm。
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垫片厚度选自0.05mm、0.1mm、0.2mm、0.3mm、 0.4mm或0.5mm。
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行波管,包括如上所述行波管管体收集极装配结构。
为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行波管收集极装配方法,包括如上所述行波管,该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1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