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带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9666.9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6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赵钢;李小虎;张铮;问馨允;黎祝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21/06 | 分类号: | H01Q21/06;H01Q21/00;H01Q15/24;H01Q1/00;H01Q1/50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王喜媛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带 极化 折叠 传输 天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宽带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带宽较窄的问题。其包括位于上方的宽频带传输阵面(1)及位于阵面下方的馈源(2)和极化旋转表面(3)。该传输阵面由多个周期性排布的传输阵天线单元(11)组成,每个单元的上下层传输贴片通过金属化通孔连接,贴片上均设有两个大小不同、开口方向相反的缝隙结构,且下层贴片缝隙开口方向与馈源极化方向垂直。该极化旋转表面由多个结构相同的极化旋转单元(31)组成,每一个极化旋转贴片由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圆弧形条带和连接圆弧的矩形条带构成,以实现X极化波与Y极化波的相互转化。本发明拓宽了天线工作带宽,提高了天线的口径效率,可用于天文探测和卫可星通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输阵天线,用于天文探测和卫可星通信。
背景技术
随着卫星、雷达、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讯设备对天线的性能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例如要求天线高增益、宽频带、低剖面等。相控阵天线作为目前通信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天线,已经在民用和军用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远距离通信中,为实现高增益特性,往往需要使用庞大数目的阵列单元,从而增加了天线系统的物理尺寸,同时大量的移相器控制电路和复杂的馈电网络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制造成本。
传输阵列天线是一种结合透镜天线和阵列天线的一种新型天线,传输阵天线由馈源天线和传输阵列平面组成。馈源被放置在传输阵平面的焦点位置,通过改变阵列单元来调节传输相位,从而补偿入射波到每个单元上的相位延迟,实现高增益等所需的辐射特性。与反射阵天线相比,传输阵天线的馈源与出射波束分布在阵面的两侧,馈源对出射波束没有遮挡,拥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普通传输阵天线,折叠式传输阵天线结合看极化扭转反射面和具有极化选择性的传输阵列,可以将天线剖面高度降低为焦距的三分之一。
在实际的通讯系统中,圆极化天线由于具有旋向正交性,能够接收到任意极化方向的线极化波,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圆极化传输阵天线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是对圆极化馈源入射波进行调控,通过改变传输阵单元的旋转角度实现相位调节;第二种是对线极化馈源入射波进行调控,通过线-圆极化转换单元,得到圆极化波,此类结构大部分通过旋转阵列单元实现相位调节。
虽然折叠式圆极化传输阵天线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是工作带宽较窄是此类天线的普遍问题,这主要是传输阵单元特性决定的。目前大多数的圆极化传输阵,采用线极化馈源,通过线-圆极化转换单元,得到圆极化波。此类圆极化传输单元工作带宽窄,传输性能不佳导致传输阵天线工作带宽窄,口径效率低。
例如J.Yang,S.T.Chen,M.Chen,J.C.Ke,M.Z.Chen,C.Zhang,R.Yang,X.Li,Q.Cheng,and T.J.Cui,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vol.69,no.2,pp.806-814,Feb.2021.期刊上发表的论文Folded transmitarray antenna withcircular polarization based on metasurface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扭转超表面的低剖面圆极化传输阵天线。该传输阵单元结构包括顶层的圆极化贴片、中间层的金属地板和底层的线极化贴片,顶层和底层贴片通过一个金属化通孔连接。通过对17×17个单元的阵列测试,其最大口径效率为21.8%,3dB轴比带宽为23.2%,3dB增益带宽为11.6%,与宽带天线相比,该天线的轴比带宽与增益带宽均较窄,导致传输信息容量较小,使得天线的应用场景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宽带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以在保证具有较高口径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拓宽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的工作带宽,提高传输信息容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宽带圆极化折叠传输阵天线,包括宽频带传输阵面1、馈源2和极化旋转表面3,该阵面位于馈源2和极化旋转表面3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96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