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观测数据的双变量B样条函数地表太阳形状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64209.0 | 申请日: | 2022-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2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冯结青;孙业顺;赵乐;赵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G06N3/12;G06F17/15;G06F17/18;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观测 数据 变量 函数 地表 太阳 形状 模型 | ||
1.一种基于观测数据的双变量B样条函数地表太阳形状模型,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方法构建得到:
步骤(1),测量数据处理,使用LBL实验室和DLR实验室测量的地表离散太阳形状数据,根据CSR分组求平均和数据拼接,最终得到84组不同CSR对应的太阳形状离散扫描剖面;
步骤(2),分别对84组数据,使用单变量三次B样条函数沿着径向角度偏移方向拟合;
步骤(3),在步骤(2)拟合得到的控制顶点基础上,分别沿着CSR方向进行拟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观测数据的双变量B样条函数地表太阳形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
分别对84组数据,使用单变量三次B样条函数沿着θ方向拟合;对于任意给定的χk,k=0,1,...,r:
沿着θ方向进行B样条曲线拟合,求得Rk,j,j=0,1,...,n,采用单变量B样条函数模型作为第一步的拟合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观测数据的双变量B样条函数地表太阳形状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为:在步骤(2)拟合得到的控制顶点基础上,分别沿着CSR方向进行拟合:
满足Pij≥0
在给定节点向量个数和位置的条件下,使用上述公式沿着χ方向分别对
R0,j,R1,j,...,Rr,j,j=0,1,...,n
进行拟合,可求得Pi,j,i=0,1,...,m,j=0,1,...,n;
CSR方向的节点向量的位置使用差分算法确定,假设节点向量为:
υ0,υ1,...,υd,υd+1,...,υm,υm+1,...,υm+d+1
将种群中的一个个体表示为:
Vi,G=(υi,G,0,…,υi,G,d,υi,G,d+1,υi,G,d+2,…,υi,G,m+d+1),i=0,2,…,NP-1
种群个体节点向量需满足:
υi,G,0=υi,G,1=...=υi,G,d=χ0=0.005
υi,G,m+1=υi,G,m+2=...=υi,G,m+d+1=χr=0.835
由B样条节点向量单调性质可知,每个个体还需要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0.005=υi,G,d≤υi,G,d+1≤υi,G,d+2≤…≤υi,G,m≤υi,G,m+1=0.835
使用均匀节点向量生成方法生成了初步解Vpre,在初步解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正太分布随机偏差得到第一代种群
Vi,1(d+1:m)=Vpre(d+1:m)+N(0,1),i=0,2,…,NP-1
加入正太分布随机偏差之后得到的Vi,1可能不再满足个体约束条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首先,υi,1,d+1,υi,1,d+2,…,υi,1,m中,对于小于0.05或者大于0.835的元素,使用[χ0,χr]之间产生的均匀随机数代替,最后进行从小到大排序操作;操作结果在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前提下仍然记为Vi,1;在变异操作中,同样需要进行类似的个体约束处理;
这里,种群数量NP=40,最大进化代数Gm=2000,杂交系数CR=0.4;
终止条件为G<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6420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板材的加工系统
- 下一篇:一株黏质沙雷氏菌及降解四溴双酚A的应用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