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海灾智能监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5875.8 | 申请日: | 202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0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培雄;张则飞;丁雪霖;程天佑;朱永;朱骏侠;汪玉平;吴寿常;沈雨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技术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6/2458 | 分类号: | G06F16/2458;G06N3/04;G06N3/08;G06Q1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李改平 |
地址: | 31006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分析 智能 监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海灾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灾害实时监测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一:收集监测地区历史海洋监测数据,所述历史海洋监测数据包括海浪发生的具体时间、海浪有效波高、海浪的朝向、监测地区历史风速、风向、海上温度、陆地温度、洋流温差、潮汐和天气;
步骤二:将历史海洋监测数据结构化,同时将监测数据归一化处理;
步骤三:基于LSTM构建海浪预测模型,加深网络结构,改进算法,输入历史海洋监测数据进行反复迭代训练,输出mAP值最大的预测模型;
步骤四:基于评估模型计算预测模型的精确度;
步骤五:基于预测模型的输出判断海浪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海灾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将历史海洋监测数据结构化具体内容包括:
将监测地区历史风速、海上温度、陆地温度、洋流温差归一化处理:
其中,N′表示归一化的数据,N表示原始数据,NMIN表示同一批次输入数据中的最小值,NMAX表示同一批次输入数据中的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海灾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浪预测模型网络结构包括全连接层和两层LSTM层;
所述海浪预测模型具体内容包括:所述全连接层包括第一全连接层和第二全连接层,输入与第一全连接层连接,输出经过第二全连接层再输出;
输入Q年的历史海洋监测数据,输出未来P个月的海浪有效波高和海浪的朝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海灾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LSTM层包括遗忘门、记忆门和输出门,通过sigmod神经网络层构建遗忘门f,表达式为:
f=σ(yt-1×Wf+Xt×Uf+bf)
其中,σ表示sigmod神经网络,yt-1是上一层输出的隐藏状态,Wf为yt-1的遗忘门权重,Xt是差值的特征向量,Uf是连接输入层与遗忘层偏重矩阵,bf是遗忘门的偏置项;
通过sigmod神经网络层构建记忆门i,表达式为:
i=σ(yt-1×Wi+Xt×Ui+bi)
其中,Wi为yt-1的记忆门权重,Ui是连接输入层与记忆门偏重矩阵,bi是记忆门的偏置项;
通过tanh神经网络层构建新的状态候选量C1,表达式为:
C1=tanh(εt-1×Wc+Xt×Uc+bc)
Ct=Ct-1×f+C1×i
其中,Wc是新的状态候选量权重,Uc是连接输入层与新的状态候选量偏重矩阵,bc是新的状态候选量偏置项;
通过sigmod神经网络层构建输出门,表达式为:
v=σ(yt-1×Wv+Xt×Uv+bv)
其中,Wv为ht-1的输出门权重,Uv是连接输入层与输出门偏重矩阵,bv是输出门的偏置项;
得到最终的输出信号海浪有效波高和海浪的朝向预测值:
yt=o×tanh(Ct)
其中,yt表示最终的输出信号海浪有效波高和海浪的朝向预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技术服务中心),未经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技术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587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