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1480.0 | 申请日: | 2022-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1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黄恒波;张婧;杨勇;陈晓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圣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G5/44;F23G5/12;F23G5/02;F23G5/00;B01D53/14;B01D53/48;B01D53/78;C10K1/00;C10K1/18;C10K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中优律师事务所 31284 | 代理人: | 潘诗孟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焦化 尾气 达标 排放 综合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将焦炉煤气净化区域的负压脱苯单元、湿式氧化法脱硫再生尾气处理单元、煤气精脱硫单元与管式炉系统进行结合,经过煤气精脱硫单元处理后净煤气作为管式炉主燃料,负压脱苯单元的有机废气作为管式炉副燃料进入废气烧嘴燃烧,湿式氧化法脱硫再生尾气经过水洗氨系统处理后的尾气作为管式炉的助燃空气,气量不足由空气补充,经过管式炉燃烧后的尾气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直接排放。本发明将脱苯单元的有机废气及湿式氧化法脱硫单元的再生尾气引入管式加热炉进行焚烧处理,将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作用下分解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焦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焦炉煤气净化区域一般包括荒煤气的冷却和排送、煤气脱硫、煤气脱氨、煤气脱苯和煤气精脱硫装置组成。
煤气脱硫常采用湿式氧化法脱硫工艺,其再生塔产生的再生尾气中含有氨、硫化氢和氧气等,经过水洗后的尾气很难保证达标排放。煤气脱苯区域的负压脱苯塔产生的真空排气及槽区的放散气,这些废气中含有苯类和酚类等多种有机化合物,直接排放会引起大气污染,需要进一步吸附或者燃烧处理。焦化厂脱苯塔及焦油蒸馏区域的管式炉采用的焦炉煤气中硫化氢含量往往高于200mg/m3,直接进入管式炉燃烧排放后产生的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无法满足达标排放。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在焦炉煤气净化区域寻求一种高效节能的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焦炉煤气净化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全新的、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
根据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将焦炉煤气净化区域的负压脱苯单元、湿式氧化法脱硫再生尾气处理单元、煤气精脱硫单元与管式炉系统进行结合,经过煤气精脱硫单元处理后净煤气作为管式炉主燃料,负压脱苯单元的有机废气作为管式炉副燃料进入废气烧嘴燃烧,湿式氧化法脱硫再生尾气经过水洗氨系统处理后的尾气作为管式炉的助燃空气,气量不足由空气补充,经过管式炉燃烧后的尾气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直接排放。
优选地,所述管式炉燃烧器采用专业的废气燃烧器,由废气烧嘴和主烧嘴两部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负压脱苯单元采用的是洗油循环喷射抽负压系统,负压脱苯塔的真空不凝汽及粗苯槽区的VOC尾气经过洗油循环洗涤后的有机废气进入管式炉废气烧嘴的废气入口。
优选地,所述煤气精脱硫单元是脱硫脱氨洗苯后的净煤气经过分子筛吸附处理得到含硫不大于1mg/m3精脱硫煤气。
优选地,所述湿式氧化法脱硫单元的尾气作为废气烧嘴的助燃空气。
优选地,当不采用湿法氧化脱硫工艺时,全部采用空气作为管式炉的助燃空气。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用于焦化尾气达标排放的综合治理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将脱苯区域的有机废气通过管式炉废气烧嘴燃烧,在废气烧嘴中可以将废气中绝大部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主烧嘴将残余的有机物得以二次分解,省去处理有机废气采用的吸附或燃烧装置,降低投资;另一方面有机废气作为管式炉的副燃料,可以减少主燃料焦炉煤气的消耗。
2、负压脱苯塔采用洗油循环喷射负压脱苯技术,一方面负压脱苯较常压脱苯节省能耗;另一方面粗苯系统内VOC尾气可通过洗油循环喷射初步处理,再进入管式炉燃烧,减少了进厂RTO蓄热式燃烧炉的总VOC负荷。
3、将湿法氧化脱硫工艺的再生尾气作为管式炉的助燃空气,解决了再生尾气的排放处理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圣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圣升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14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