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电线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6846.5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8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官喜鸿;刘子晗;闫姝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官喜鸿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7/29;H01B7/29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阻燃 电线电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电线电缆,属于阻燃电缆技术领域,通过外散热柱和内散热柱等装置的设置,线芯在使用时会散发热量,这时双程记忆弹簧受热收缩带动主动活塞向下移动,内散热柱内侧较热的散热液即可被推至外散热柱的内侧,外散热柱内侧较冷的散热液即可进入内散热柱的内侧、主动活塞的上侧,而外散热柱内较热的散热液即可得到冷却,冷却后的双程记忆弹簧延伸并恢复至初始的状态,主动活塞和双程记忆弹簧往复上述运动,即可将护套内侧的热量排出,增加了的电缆的耐高温性,降低了电缆在使用时因过热而发生火灾,且在电缆起火时通过出液管等装置的设置,可将散热液挤入填充层的内部,可对火起到阻燃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燃电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电线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阻燃电缆,就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试样被燃烧,在撤去试验火源后,火焰的蔓延仅在限定范围内,残焰或残灼在限定时间内能自行熄灭的电缆,根本特性是:在火灾情况下有可能被烧坏而不能运行,但可阻止火势的蔓延。
为了达到阻燃的目的,阻燃电线电缆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护套材料中添加含有卤素的卤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由于这些材料中含有卤化物,在燃烧时释放大量的烟雾和卤化氢气体,从阻燃的角度来评价,这是极好的方法。
但是,由于这些材料中含有卤化物,在燃烧时释放大量的烟雾和卤化氢气体,所以,火灾时的能见度低,给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带来很大的妨碍,而人则更多地为有毒气体窒息致死,且电缆起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温度过高而引起的,目前的电缆不具有散热的效果,不能规避火灾的发生,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电线电缆,它通过外散热柱和内散热柱等装置的设置,线芯在使用时会散发热量,这时双程记忆弹簧受热收缩带动主动活塞向下移动,内散热柱内侧较热的散热液即可被推至外散热柱的内侧,外散热柱内侧较冷的散热液即可进入内散热柱的内侧、主动活塞的上侧,而外散热柱内较热的散热液即可得到冷却,冷却后的双程记忆弹簧延伸并恢复至初始的状态,主动活塞和双程记忆弹簧往复上述运动,即可将护套内侧的热量排出,增加了的电缆的耐高温性,降低了电缆在使用时因过热而发生火灾,且在电缆起火时通过出液管等装置的设置,可将散热液挤入填充层的内部,可对火起到阻燃的作用。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耐高温阻燃型电线电缆,包括线芯,所述线芯的外侧包裹有护套,所述线芯与护套之间填充有填充层,所述护套的内侧设置有内散热柱,所述护套的外侧设置有与内散热柱对应的外散热柱,所述外散热柱与内散热柱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上导管,所述外散热柱与内散热柱的底端之间固定连接有下导管,所述上导管与下导管均贯穿护套并与之固定连接,所述内散热柱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主动活塞,所述内散热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网板的顶面与主动活塞的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双程记忆弹簧,所述外散热柱、内散热柱、上导管、下导管的内部均充满有散热液。
进一步的,所述外散热柱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分位活塞,通过分位活塞的设置,可对外散热柱和内散热柱内的散热液起到限位分割的作用,避免了外散热柱和内散热柱内冷的和热的散热液混合在一起,使干扰双程记忆弹簧的收缩、延展。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层的内部设置有出液管,所述上导管的侧壁与出液管之间连通有上通管,所述内散热柱的侧壁与出液管的之间连通有下通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通管和下通管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针管,所述上通管上的针管向上延伸,所述下通管上的针管向下延伸。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针管远离上通管和下通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燃烧球,所述针管延伸至燃烧球的内侧,所述燃烧球的内侧设置有弹性球,所述针管位于燃烧球内侧的一端开设有针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官喜鸿,未经官喜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68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