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3664.2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6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杨运平;鲍迪恩;陈盼盼;唐迪佳;颜姜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9536 | 分类号: | G06F16/9536;G06N20/00;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刘静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线性 阈值 互补 主体 影响力 最大化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本发明中提出的模型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存在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传播主体时描述网络中的影响力传播过程。模型利用线性阈值模型的特性,通过降低阈值来表述传播主体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了在模型中进行实例采样,可以通过增加边权的方式来代替降低阈值。本发明提出的自身影响力最大化的反向可达集采样方法中,通过一次前向广度优先搜索和一次后向行走来采样反向可达集。本发明相比于现有的根据独立级联模型的方法,不需要使用节点层面自动机来表述传播行为,模型较为简洁,容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线上社交平台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交网络中,例如产品、观点等传播主体的信息通过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传播,发帖、点评、私信等均是社交互动的形式。合理地选择一部分具有高影响力的“种子”用户作为传播的起点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这也是社交网络影响力传播最大化问题的目标。社交网络影响力最大化在在例如产品营销、个性化推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并且该问题已被证明是NP-Hard问题。
在主流的影响力传播模型中,社交网络被抽象建模为图,其中用节点表示用户,并用边表示用户之间的影响关系。而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则用一个随机过程来表达,独立级联模型和线性阈值模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两个扩散模型。在这两个模型中,当一个节点采用了传播主体后,它的影响力会从该节点向与其有边相连的相邻节点扩散。在经典的单主体影响力传播模型中,在同一社交网络中传播的不同主体被认为是独立的,其中一个主体不会影响其他主体的传播。但在现实生活中,传播主体之间存在竞争或者互补的关系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用户采用了其中一个主体后可能会改变其是否采用其他主体的选择。以产品营销为例,不同品牌的电脑构成竞争关系,而电脑主机和鼠标键盘等外设间则有互补关系。因此,经典单主体模型可能会偏离实际的用户行为。目前,已经有许多竞争关系的多主体影响力传播模型,而互补关系的模型则相对来说还很不成熟,而目前唯一的互补模型基于独立级联模型,使用较为复杂的节点层面自动机来描述节点的行为。基于上述不足,在本发明中,提出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模型的互补关系多主体影响力传播模型和相应的影响力最大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描述两个传播主体之间具有互补关系时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传播。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线性阈值的互补多主体影响力最大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于社交网络中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传播主体A和B,使用全局互补参数γA,B和γB,A分别表示B对A和A对B之间互补关系的强弱;
(2)对于社交网络中的节点v,随机生成一组阈值和分别表示社交网络中的节点v未被B激活时其对A的阈值和节点v未被A激活时其对B的阈值,在传播主体A进行影响力传播时,若节点v没有被B激活,则当节点v的所有已被A激活的入边邻居的A边权之和大于阈值时,表示节点v能够被A激活;若节点v被B激活,则令sA(v)为节点v所有入边的A权值之和,表示社交网络中的节点v已被B激活时其对A的阈值;当节点v的所有已被A激活的入边邻居的A边权之和大于阈值时,表示节点v能够被A激活,当传播主体B进行影响力传播时,按照与A相同的方式计算得到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36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