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及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40049.6 | 申请日: | 2022-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0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雄;吴月龙;张红;陈建东;陈海波;周丹;祁锋;赵士文;龙玉桥;严雷鸣;葛秋易;陆冬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E02B3/04;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合砺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18 | 代理人: | 许云花 |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浅滩 自然 形态 构造 构建 方法 | ||
1.一种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构造包括若干左右交替设置于河道直立挡墙两侧的浅滩区(1)及位于左右浅滩区(1)之间的椭圆形深潭区(2),所述同岸相邻的两个浅滩区(1)或深潭区(2)之间的间距为河宽的1.5-3倍;
所述浅滩区(1)包括沿水流方向前段的水生植物种植区(3),后段的淤泥回淤区(4),沿水生植物种植区(3)边缘设置的木桩区(5)以及位于木桩区(5)的上游并与其相衔接的块石堆砌区(6),该块石堆砌区(6)与淤泥回淤区(4)的一侧相接壤;该构造还包括位于深潭区(2)上游并垂直于水流方向堆砌的卵石堆带区(7),该卵石堆带区(7)的两端分别与河道直立挡墙和块石堆砌区(6)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形深潭区(2)的挖掘面积为15-40m2,控制椭圆形深潭区(2)长轴与短轴尺寸比为3:2-3:1;其长轴长5-8m,平行于河道流向和木桩区(5)排布方向设置;短轴长3-5m,垂直于河道流向和木桩区(5)排布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滩区(1)高程超过河道底标高0.5m以上,深潭区(2)高程低于河道底标高0.5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桩区(5)及块石堆砌区(6)构成缓坡式形态,木桩区(5)成内向弧形设置,块石堆砌区(6)呈外向弧形设置并伸向河道中心,块石堆砌区(6)的上游顶端距离河道中心线2-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桩区(5)沿河道断面宽度为2-5m,桩长度同为4-6m,打入泥面下2-4m,木桩顶低于河道常水位标高0.1-0.3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水生植物种植区(3)的堆土高度低于所述木桩顶部0.1-0.2m,水深为0.2-0.5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块石堆砌区(6)沿水流方向堆砌高度逐渐增加,最后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区(3)堆土高度相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堆砌区(6)初始时内部填堆土,该堆土高度呈缓坡式,坡度为1:20-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堆带区(7)与深潭区(2)上弧线距离1-2m,卵石粒径200-500mm,堆砌高度0.3-0.5m。
10.构建权利要求1所述顺直河道深潭浅滩自然化形态构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于左右河道直立挡墙设置浅滩区(1):首先沿河道流向的前段设置木桩区(5),沿河道直立挡墙在该木桩区(5)内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3),并与木桩区(5)衔接设置块石堆砌区(6),形成淤泥回淤区(4);
步骤二,设置深潭区(2):位于河道直立挡墙两侧的浅滩区(1)内开挖椭圆形深槽形成深潭区(2),与浅滩区(1)进行土方平衡,同时于深潭区(2)上游设置卵石堆带区(7),该卵石堆带区(7)的两端分别与河道直立挡墙和块石堆砌区(6)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004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换挡手球
- 下一篇:一种风光互补协同发电蓄热的能源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