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7392.5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4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钱正华;乔延波;何柳斌;郭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F9/06 | 分类号: | G21F9/06;G21F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宋丽荣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射性 废液 空气 排放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其包括进料系统和载带系统,其中,进料系统包括缓冲罐、进料电磁阀和增压泵,放射性废液暂存在缓冲罐中,设置于缓冲罐的下游的增压泵将放射性废液增大流速后泵入载带系统中,进料电磁阀位于缓冲罐和增压泵之间以控制放射性废液通过其进入增压泵;载带系统包括载带设备和载带电磁阀,载带设备通过载带电磁阀与进料系统连接以接收放射性废液并通过湿膜循环水加湿将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气态形式排出。根据本发明的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通过载带设备将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水汽,增加了工艺的适用范围,例如能够应用于冬季低温环境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废液达标排放,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优先发展沿海核电,目前能利用的沿海厂址已经非常有限,因此发展内陆核电是国家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选择,而放射性废液的达标排放是内陆核电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低放废液是指放射性活度在3.7×102Bq/L~3.7×107Bq/L的废液,核电站的运行、维护和退役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的此类放射性废液。为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核电站通常将处理后可达标排放的低放废液(对于内陆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Bq/L《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与其它外排废水混合后排放。常规的排放方式是将达标的低放废液有控制地排入水域(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通过水体稀释和扩散达到无害水平。而对于内陆厂址,尤其是一些缺少水体接纳能力或者明文规定不允许液态流出物排放的厂址,常规的排放方式就不能满足核电站设计和运行需求。
达标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气态形式进行排放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类似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加热空气挂布大气载带和高压微雾大气载带。前者采用热空气吹扫湿挂布达到空气加湿,后者采用高压雾化达到空气加湿。这两种技术存在工艺复杂或是二次废物产生量大等不足,而且在冬季低温环境条件或高湿环境下,工艺过程的排放效率不高。因此,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不仅能够减少二次废物产生量,而且可以使各种达标可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能够通过气体弥散排放,克服内陆厂址放射性废液不能水体排放的困难,满足环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达标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气态形式进行排放时的工艺复杂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放射性废液空气载带排放装置,其包括进料系统和载带系统,其中,进料系统包括缓冲罐、进料电磁阀和增压泵,放射性废液暂存在缓冲罐中,设置于缓冲罐的下游的增压泵将放射性废液增大流速后泵入载带系统中,进料电磁阀位于缓冲罐和增压泵之间以控制放射性废液通过其进入增压泵;载带系统包括载带设备和载带电磁阀,载带设备通过载带电磁阀与进料系统连接以接收放射性废液并通过湿膜循环水加湿将放射性废液转化为气态形式排出。
优选地,载带系统包括并联的至少两个载带设备。
优选地,载带设备包括内置风机,载带系统还包括与内置风机连接的空气过滤器以对通入载带设备的空气进行过滤。
优选地,载带设备包括布水器和金属湿膜,其中,载带设备的进液口直接通向布水器,金属湿膜由高吸水性的加湿材料制成并设置于布水器的下方。
优选地,金属湿膜为波纹板交叉重叠形式。
优选地,载带设备还包括收集箱、水箱和提升泵,其中,收集箱位于金属湿膜的下方以承接从金属湿膜滴落的放射性废液,水箱位于收集箱的下方以承接从收集箱滴落的放射性废液,提升泵设置在水箱中以将放射性废液泵入布水器。
优选地,载带系统还包括轴流风机,其设置于载带设备的下游以提供排风动力。
优选地,载带系统还包括蝶阀,其设置于轴流风机的下游以控制载带设备的排风管的开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73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