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电站安全壳Gamma钢束钢绞线整体牵引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31690.3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5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范;廖春生;方建华;李博;何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徐燕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电站 安全 gamma 钢束钢绞线 整体 牵引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站安全壳Gamma钢束钢绞线整体牵引的施工方法,通过将钢绞线编束后,与卷扬机钢丝绳连接,利用卷扬机为动力,将钢绞线整体牵引入对应的预应力管道内。本发明解决了钢绞线浪费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钢绞线整体牵引施工方法,有效提高了Gamma钢束钢绞线穿入效率,保证了技术质量;降低钢筋线损耗,减少材料的损耗,降低了施工成本;减少核岛预应力施工所占用施工关键路径的时间,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为后续的预应力施工提供有效的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安全壳Gamma钢束钢绞线整体牵引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三代核电站采用双壳结构且内安全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束包括水平钢束、垂直钢束以及Gamma钢束,由于Gamma钢束管道一端锚固在安全壳预应力廊道,另一端锚固在穹顶环梁,钢束分布类似“γ”形状。
由于Gamma钢束管道长度长、穹顶部位弯曲半径大、钢绞线根数多等施工特点,若采用传统钢绞线逐根穿束工艺,钢绞线在穿入孔道后经过穹顶和设备闸门时,由于钢束方向变化大、管道内排列不规则等因素,致使穿束机在穿束时无法顺利将钢绞线穿入孔道,且由于环梁部位Gamma钢束洞口方向与安全壳筒体成斜角向下,锚具和夹片安装加固困难且安装安全风险较大,钢绞线穿束设备的不能满负荷的推动钢绞线进入Gamma钢束管道,现场需进行多次钢筋线回盘,并出现钢绞线变形等现象,致使现场穿束效率低,作业风险高、材料损耗大等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整体牵引施工方法来代替传统穿束工艺,以此有效的避免因Gamma钢束管道穿束效率低和多次回盘,所导致的钢绞线浪费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核电站安全壳Gamma钢束钢绞线整体牵引的施工方法,以解决钢绞线浪费和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核电站安全壳Gamma钢束钢绞线整体牵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先预设好安全壳内壳,所述安全壳内壳的混凝土结构中预设有数个预应力管道,所述安全壳内壳的下端预设有一圈预应力廊道,在所述预应力廊道中设置第二卷扬机,所述第二卷扬机位于所述预应力管道的出口;所述安全壳内壳的外侧设有扶壁柱,所述扶壁柱的外围设有安全壳外壳,通过所述扶壁柱及安全壳外壳在安全壳内壳的外侧壁架设一圈挂载平台,所述挂载平台上滑动设置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输出端对应所述预应力管道的入口;在所述挂载平台上方的安全壳内壳外壁设置悬挂系统,悬挂系统用于放置钢绞线;在所述安全壳内壳的外壁设置第一卷扬机;
S2:将数根钢绞线运输至悬挂系统,再将数根钢绞线的前端进行编束并设置成导向头,以此为一组钢绞束;
S3:将所述第一卷扬机的第一钢丝绳通过所述导向装置引入所述预应力管道,并与第二卷扬机的第二钢丝绳相连接;再将所述第二钢丝绳拉至预应力管道的入口处;
S4:将所述第一钢丝绳与第二钢丝绳分开,将第二钢丝绳经由所述导向装置后,与所述导向头固定连接;
S5:启动第二卷扬机,在第二钢丝绳的牵引及导向装置的配合下,将位于悬挂系统的钢绞线束整体牵引至预应力管道内,并将运输至预应力管道中的钢绞线束进行固定;
S6:之后,重复上述s2至s5,将数个预应力管道均布置完成。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所述S2包括:
S21:所述悬挂系统包括布线管及滚轴装置,将数根钢绞线运输至布线管中进行存放,所述布线管为存放管道;并将数根钢绞线的前端进行编束并设置成导向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16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