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法测定微乳液拟合三元相图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27989.1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8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叶常青;顾宇晗;陈硕然;郑道远;王筱梅;万仕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夏苏娟 |
地址: | 21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测定 乳液 拟合 三元 相图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相变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法测定微乳液拟合三元相图的方法,通过配制上转换微乳液并测定上转换强度和磷光强度,绘制三相图折线,从而拟合微乳液的三元相图。本发明引入了发光剂和光敏剂作为微乳液的检测剂,利用微乳液中光物理性质差异,对其荧光信号进行检测,从而间接反映微乳液组分,绘制微乳液三相图,测定灵敏度高、选择性高、试剂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应用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变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法测定微乳液拟合三元相图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乳液的概念是1959年由英国化学家J.H.Schulman提出来的,微乳液一般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与水等组分在适当比例下组成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低粘度的热力学体系。由于其具有超低界面张力(10-6-10-7N·m)和很高的增溶能力(其增溶量可达60%-70%)的稳定热力学体系,Shinoda和Friberg认为微乳液是胀大的胶团,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值后,就会形成胶束,此时加入一定量的油(亦可以和助表面活性剂一起加入),油就会被增溶,随着进入胶束中油量的增加,胶束溶胀微乳液,故称微乳液为胶团乳状液。由于增溶是自发进行的,所以微乳化也是自动发生的。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双重膜理论、几何排列模型、R比理论。
根据Winsor提出了微乳液分类,他命名了四种相平衡类型:
类型1:水溶性好的表面活性剂形成O/W(水包油)型微乳液,富含表面活性剂的水相和油相共存,油相中表面活性剂以浓度较低的单体形式存在;
类型2:表面活性剂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形成W/O(油包水)型微乳液。富含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与含表面活性剂较少的水相共存;
类型3:是三相体系,富含表面活性剂的中间相与含较少表面活性剂的水、油两相共存;
类型4:单相(各向同性)的胶束溶液,加入足够的两亲分子时形成。
微乳液本身具有润湿、起泡、增溶、乳化、洗涤等多重作用。而不同类型的微乳液有着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在三次采油中多采用微乳液法,即按照适当的配方,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部分高分子化合物在注入水中驱油。这是利用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油井中,与原油形成双连续微乳液,大大减少两相间的张力,降低原油黏度,增加流动性,达到深化开采的目的。又比如油包水型微乳液可以保护水溶液药物,缓释和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水包油微乳液可以增加药物的生物活性和亲脂性的药物的溶解性并使之缓释。
因此需要相应类型的微乳液以应对不同的需求,但光从肉眼上无法区分微乳液类型。因此高效准确的微乳液检测方法是微乳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
研究平衡共存的相数,组成和相区的边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相图。在实验室条件等温等压下三组分的相行为可以采用平面三角形来表示,成为三元相图。对于微乳液的研究可以采用三元相图的方法来研究,相图绘制简单,可以根据相图来确定微乳液体系,直观反映微乳液体系的变化。
现有技术中,用于表征微乳液结构的方法有很多,染料法、相稀释法、电导法、粘度法等都是简单而有效的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光散射仪、Ft-IR、NMR等越来越多的精密仪器被应用于微乳液的结构表征。其中,核磁法比较复杂,难以普及,光散射所测的相图存在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荧光法测定微乳液拟合三元相图的方法,引入了发光剂作为微乳液的检测剂,利用微乳液中光物理性质差异,对其荧光信号进行检测,从而间接反映微乳液组分,绘制微乳液三相图,测定灵敏度高、选择性高、试剂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应用简便。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荧光法测定微乳液拟合三元相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配制微乳液,所述微乳液包含三个组分,分别为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所述油相中溶解有发光剂和光敏剂,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79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