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9710.5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1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龙;王冬武;秦溱;何志刚;王余德;谢仲桂;邓时铭;田兴;吴启藩;何咏;曾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7 | 分类号: | A01K61/17;A01K61/59;A01K61/90;A01K6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先导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21 | 代理人: | 冷燕燕 |
地址: | 4100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小龙虾 养殖 产量 孵化率 方法 孵化 分离器 | ||
本发明属于小龙虾养殖领域,尤其是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针对现有的小龙虾在自然环境下养殖产量和抱卵率低下,同时对抱卵雌虾难以进行人工收集和集中孵化的问题,包括以下阶段:S1、池塘准备;S2、虾苗放养;S3、繁殖孵化,通过对小龙虾进行单性养殖的设置,使得雌虾的单产量得到提升,同时雄虾达到稀养速成目的,提高大规格雄虾的产量和后备雄虾亲本的繁殖能力,同时在雌雄配对时比例按照1:1配比进行投放,使得小龙虾在交配时,提高了雌雄虾交配频率和雌虾受精的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克氏原螯虾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俗称小龙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其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点,因其肉质鲜美广受人们欢迎,故而近年来小龙虾的养殖规模和养殖面积急剧扩增,已成为了长江流域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然而在目前小龙虾自繁自养模式中,存在单季养殖亩产普遍不高,繁殖季节雄虾同步抱卵率底,苗种孵化受环境气候影响大等问题,制约着小龙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小龙虾在自然环境下养殖产量和抱卵率低下,同时对抱卵雌虾难以进行人工收集和集中孵化的缺点,而提出的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提高小龙虾养殖产量和抱卵、孵化率的方法及孵化分离器,包括以下阶段:
S1、池塘准备;
S2、虾苗放养;
S3、繁殖孵化。
进一步的,所述S1中,池塘准备包括消杀、种草和养水;所述消杀为对现有虾田(虾塘)彻底消毒,清除存田(塘)老虾;所述种草为高低搭配种植水草,高温草与低温草搭配、高水层草(浮水性草)与低水层草(沉水性草)搭配,种草面积不超过田(塘)面积的1/2;所述养水为定期加注新水,引种小球藻和有益菌,水色为嫩绿色。
进一步的,所述S2中,虾苗放养包括繁养分区和单性养殖;所述繁养分区为虾苗繁殖田(塘)与成虾养殖田(塘)完全独立分离,区别于原有的小龙虾繁养一体的同田(塘)模式;所述单性养殖,包括雄虾单养和雌虾单养,所述雄虾为放养规格100-120尾/斤,密度为2000-3000尾/亩;所述雌虾单养为放养规格100-120尾/斤,密度为6000-8000尾/亩。
进一步的,所述S3中,繁育孵化包括人工配对、人工催产和人工孵化;所述人工配对,从所述S2中,挑选体重40克以上、健壮活力强的成熟小龙虾个体作为亲本,进行雌雄比1:1配对交配,交配10-15天;所述人工催产,将交配完后雌虾集中转移至待产车间,所述待产孵化车间由密闭板箱式厂房、若干独立水池(3m×2m×1m)、光照系统、曝气系统、水控系统组成;
所述密闭板箱式厂房由活动板或彩钢板构造,面积由水池数量及过道空间决定,所述水池,可以由水泥砖池或玻璃纤维钢池或镀锌钢板帆布池等形式构建,水池以长宽高3m×2m×1m为宜;
所述光照系统,由计时断电器及白炽灯组成;
所述曝气系统由空气压缩泵和微孔曝气管组成,保持24小时连续曝气,所述水控系统,由水温调控系统和进排水系统组成;
所述水温调控系统由地下水抽提泵、储水罐、空气能恒温器、水温数显仪等组成,实现水温人为稳定可控,所述进排水系统,由地下水抽储管道、空气能加热管道以及每池的独立进排水管道组成;
所述人工孵化,将抱卵虾用孵化分离器集中至孵化池孵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未经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97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