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铸轧保温炉铝液温度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0302.3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6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宝;魏振鹏;王生宁;王小虎;王强;张宏强;周耀邦;程久元;刘伟尚;马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4/20 | 分类号: | F27B14/20 |
代理公司: | 兰州嘉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2 | 代理人: | 张鹏 |
地址: | 7351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保温 炉铝液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铸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铝合金铸轧保温炉铝液温度的控制方法,用以准确控制电加热保温炉内炉气温度,使炉内铝液温度保持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包括以下步骤:测量保温炉内铝液高度;设定保温炉加热功率;调整保温炉加热功率。本发明通过调整保温炉加热功率,采用连续控制炉气温度的方法实现保温炉内铝液温度的稳定控制,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明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铝液过烧的问题,在改善铸轧产品内部质量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铸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铝合金铸轧保温炉铝液温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保温炉是铝合金铸轧工艺中的重要设备,在铝合金铸轧过程中承担着铝液分配、温度调整和熔体净化的重要作用,温度控制方法对铝液温度的精准稳定控制有着很大影响。
现有技术的温度控制方法是操作人员对保温炉内铝液温度频繁测量,当温度低于工艺控制下限时开启大功率加热,铝液迅速升温,当铝液升温达到工艺上限温度后根据经验降低加热功率,进入保温模式,低于工艺下限温度时再次加热升温。传统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保温炉处于频繁的加热升温和经验保温,然而经验保温并不完全可靠,温度始终处于持续的波动中,稳定性差;二是大功率加热会使高温炉气将保温炉内表层铝液温度过度加热,造成严重的铝液过烧,影响铸轧产品内部质量;三是频繁的测温致使炉门开启次数较多,耗费手持热电偶较多,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也使保温炉热量的大量丧失,造成能源浪费,不利于环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铸轧保温炉铝液温度的控制方法,使保温炉内铝液和输出铝液温度均能保持稳定,有效避免温度波动对铸轧产品质量的影响,减少了铸轧产品内部晶粒组织不均和晶粒粗大缺陷的产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铝合金铸轧保温炉铝液温度的控制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
S1.测量保温炉内的铝液高度,并将铝液高度记为h;
S2.根据步骤S测量的铝液高度h,设定保温炉加热功率,保温炉的额定加热功率为P额定,保温炉的实际加热功率为P实际,P实际=η·P额定,公式中η为加热功率系数,
S2.1.当h<200mm时,η设定为0.45-0.55,此时炉气温度T为750℃±5℃;
S2.2.当200mm≤h≤400mm时,η设定为0.56-0.65,此时炉气温度T为760℃±5℃;
S2.3.当401mm≤h≤600mm时,η设定为0.66-0.75,此时炉气温度T为770℃±5℃;
S2.4.当601mm≤h≤800mm时,η设定为0.76-0.85,此时炉气温度T为780℃±5℃;
S2.5.当801mm≤h≤1000mm时,η设定为0.86-0.95,此时炉气温度T为790℃±5℃;
S3.当保温炉内铝液高度h发生变化时,重复步骤S1和S2进行调节,直至生产结束。
进一步的,在熔炼炉倒炉时保温炉铝液会快速升高,所以在熔炼炉倒炉前,将η设定为0.86,待倒炉结束后再根据步骤S1和S2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在步骤S2调节时,铝液熔体温度保持在735-745℃。
由于保温炉炉底形状尺寸是固定的,根据体积公式V=S底•h,只要保温炉内铝液高度h即可等同于铝液体积,也可等同于铝液的质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保温炉炉气连续控温方法替代传统的以个人经验为依据的短时间高温控温操作方法,根据铝液高度变化连续控制炉气温度的方式,实现对保温炉铝液温度和保温炉输出铝液温度的稳定控制,避免因炉气温度的急剧变化造成保温炉内铝液温度的大幅波动,降低保温加热过程对铝液过烧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03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