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10001.0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7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电辉;俞天翔;王捷;黎贤钛;王汪洋;朱灵灿;石同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9/22;F28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陈振华 |
地址: | 317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器 | ||
一种冷却器,包括圆柱状的壳体、穿过壳体安装的冷却芯组以及内胆;壳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冷却芯组包括通流管和导流板,通流管和导流板安装于内胆内部;内胆外壁和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导流板包括内通板和外通板,内通板和外通板板身设有供通流管穿过的开孔,通流管垂直穿过内通板和外通板的开孔且与开孔之间形成密封。本发明的冷却器在导流板和壳体之间安装内胆,能够在导流板边缘处形成密封,保证油液都经过通流管实现冷却,提高换热效率;此外,内胆和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储油腔内油液流入,在内胆和壳体之间形成不参与冷却循环的油液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壳体内外空间的热交换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发电冷却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冷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电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由原来的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燃料发电等等,又增加了一些新能源发电(包括陆上风力发电、海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等),像水力发电、新能源发电,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可利用空间小。这就要求发电设备和冷却设备的体积尽可能减小,保证在有效的空间安装功率足够大的设备。传统的冷却器冷却管路弯折复杂,占用体积大;内部流道容易产生泄漏,部分油液未经过冷却管路直接流至出油口,并且冷却腔体和外部之间会通过壳体产生热交换,影响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器,本发明的冷却器在导流板和壳体之间安装内胆,能够在导流板边缘处形成密封,保证油液都经过通流管实现冷却,提高换热效率;此外,内胆和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储油腔内油液流入,在内胆和壳体之间形成不参与冷却循环的油液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壳体内外空间的热交换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冷却器,包括圆柱状的壳体、穿过所述壳体安装的冷却芯组以及内胆;所述壳体两端分别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冷却芯组包括通流管和导流板,所述通流管和所述导流板安装于所述内胆内部;所述内胆外壁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
由此,在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壳体之间安装所述内胆,能够在所述导流板边缘处形成密封,保证油液都经过所述通流管实现冷却,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储油腔内油液流入,在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不参与冷却循环的油液层,能够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降低所述壳体内外空间的热交换速度,进一步提高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导流板包括内通板和外通板,所述内通板和所述外通板板身设有供所述通流管穿过的开孔,所述通流管垂直穿过所述内通板和所述外通板的开孔且与开孔之间形成密封。
由此,所述通流管直通,所述内通板和所述外通板的分布形成油液流经所述通流管的流道,在减小冷却器体积的同时提高冷却器的换热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多个所述通流管呈环形排列,且环形排列不少于两层。
由此,所述通流管呈多层环形排列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增加所述通流管的数量;特别的,每一层的所述通流管数量均为双数,并且环形相对的两根所述通流管形成一个冷却回路,能够使所述通流管分布更合理,加强冷却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内通板当中部位设有通流通道,所述外通板边缘部位设有通流缺口。
由此,油液在所述内通板的阻挡下只能从所述通流通道流过,油液在所述外通板的阻挡下只能从所述通流缺口流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内通板和所述外通板间隔设置。
由此,所述内通板和所述外通板间隔设置能够使油液在中间位置和边缘位置来回流动,充分和所述通流管接触换热冷却,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通流通道位于所述通流管环形排列最内圈的内侧,所述通流缺口位于所述通流管环形排列最外圈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00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