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雷管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01158.7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0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时;糜晨曦;叶顺;闻泉;王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6C7/00 | 分类号: | C06C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单一 引信 小型 输出 雷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雷管,包括管壳、单一装药和药型罩。所述单一装药是以叠氮化铅为主要成分的共沉淀起爆药,用于针刺聚能输出雷管和火焰聚能输出雷管的分别是针刺感度较高的叠氮化铅与四氮烯共沉淀起爆药和火焰感度较高的叠氮化铅与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共沉淀起爆药,同时也是威力输出装药。本发明简化雷管装药结构,降低雷管高度尺寸,减少雷管装药量因而有利于引信隔爆安全性,以聚能效应实现轴向远距离、大威力精准输出,特别适用于直径和高度4 mm以下的雷管,用来在不敏感弹药引信中引爆钝感即低易损性导、传爆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工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单一装药、有助于保证隔爆安全性和起爆低易损性导、传爆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雷管。
背景技术
工程雷管为增大轴向起爆能力,有的产品在其底部输出部位增设聚能窝结构。但由于工程雷管威力本身就比较大,所以聚能窝结构的采用,是否对其威力提高有显著作用,火工品技术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因而,市场上的工程雷管,有的有聚能窝结构,有的则没有。但未见两者在应用上有明显区分。
引信雷管不同于工程雷管,尺寸小、装药少、威力弱。在引信结构内部,雷管作为敏感爆炸元件,在装配状态需要处于机械结构隔离即隔爆状态,以确保其在意外发火情况下不会使引信结构解体而产生危险破片,更不能引爆其后的导、传爆药进而引爆弹丸或战斗部装药造成安全性事故。而在解除保险(即解除该隔离状态)后,还要能够可靠引爆其后的导、传爆管。
近几十年来,对引信的隔爆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留给引信隔爆机构设计的可用空间却越来越小,而为了减轻质量,引信主要结构件如引信本体等,不得不采用密度低但隔爆能力也较弱的铝合金等材料;此外,不敏感弹药引信导、传爆药装药多数场合下也要求实现低易损性即钝感化,因而引信雷管逐渐向尺寸小型化、结构精细化方向发展。
目前引信用小型雷管直径和高度均在5 mm以下,特别是均在4 mm以下。雷管直径和高度尺寸过大,内腔容积也大,装药多,引信隔爆安全性就不易得到满足。
引信用普通小型雷管即平底小型雷管引爆导、传爆药的机理,主要是冲击波超压引爆。而冲击波超压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急剧衰减,故平底小型雷管的远距离引爆能力较低,而因此加大平底小型雷管的装药量和尺寸,又会有另一方面问题,即影响引信隔爆安全性,特别是引信的结构隔爆强度。
现有引信小型雷管多采用多层装药结构,从输入端至输出端依次是发火药层(针刺药或引燃药)、起爆药层(叠氮化铅)和猛炸药层。在这样复杂的装药结构下,为了保证雷管内部装药传爆可靠性,各药层高度都不能太低,特别是采用聚能窝结构时为使药形罩和其上的聚能窝结构仍能处于猛炸药层内,雷管高度难以缩短,因而雷管威力难以降低,这对引信隔爆安全性设计是非常不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雷管,以解决在引信小型雷管中难以在低装药高度下采用聚能装药结构提高雷管轴向起爆威力的问题,进而保证引信隔爆安全性特别是引信的结构隔爆强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针刺雷管,包括管壳、单一装药和药型罩。其中药形罩采用经典形状的聚能药型罩结构(如锥形、半球形、球缺形、喇叭形和钟形等),用以产生聚能输出。单一装药为兼具发火感度、起爆能力和威力输出的、以叠氮化铅为主要成分的共沉淀起爆药或混合起爆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有助于解决引信隔爆安全性和起爆完全性之间的矛盾。聚能结构能够实现引信解除保险后轴向远距离、大威力精准起爆;单一装药取代多次装药有利于传爆可靠、威力性能一致和雷管高度压缩;而雷管高度压缩和内凹药形罩结构减少了雷管装药量,有助于解决引信隔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针刺雷管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单一装药的引信小型聚能输出火焰雷管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11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