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解钾抗病的暹罗芽孢杆菌KY758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01090.2 | 申请日: | 2022-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18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丁珊珊;李俊;唐珏晖;朱俊睿;康耀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益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2;C09K17/14;A01P21/00;A01P3/00;A01P1/00;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宋家会 |
地址: | 342500 江西省赣***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解钾 抗病 暹罗 芽孢 杆菌 ky758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解钾抗病的暹罗芽孢杆菌KY758及其应用,涉及微生物及其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暹罗芽孢杆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363。本发明筛选出一株既能够解钾又具有广谱抗病功能的暹罗芽孢杆菌菌株KY758;此外,该菌株同时可活化磷,具有良好的耐盐、耐酸碱性能,且具有植物根际促生作用。本发明的菌株KY758综合性能优异,是一株多功能菌株,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及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株解钾抗病的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 siamensis)KY758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土壤中化肥农药长期过量地使用,土壤的微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随着时间的累积,土壤盐溃化现象加重,土壤营养比例发生失衡,土壤自我修复能力越来越低,病原菌的抗药性随之増强,土传病害病原物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加剧了土传病害的发生(罗晨,2021)。
土传病害一般是指生活于土壤中的植物病原性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侵染植物根茎部而发生的病害。真菌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常见的有镰刀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tonia)、疫霉(Phytophthora)、柱孢属(Cylindrocarpon)、腐霉属(Pythium)等(Mazzola,M.1998)。生理性土传病害主要是因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或失衡、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植物根部分泌的自毒物质的积累等所致。土壤中营养物质的不平衡利用也是导致生理性土传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由于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不均衡消耗,导致植物发病。
针对土传病害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其中农业防治主要包括抗病品种的使用、轮作倒茬和增施有机肥等,其优点是环保安全,对生理性和病理性重茬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抗病品种防效较低、轮作倒茬在中国特有的农业环境和耕种模式下难以得到全面应用,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污染,但是它的养分含量低、肥效迟缓,也存在供应不平衡问题。化学防治是针对病理及生理重茬病害施用化学农药等方式达到防治效果,但化学农药的高毒、高残留不仅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同时由于病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度不断加大,造成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壤微生物区系紊乱,伤害非靶标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另外,通过增施化肥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也不可行,长期施氮肥或氮磷钾化肥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较小。长期施用磷肥,会导致土壤变酸,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上连续施用氮肥将加速土壤磷素的耗竭。而施用无机肥,尤其是氮、磷肥,又会让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WU L K等,2018)。因此增施化肥不但没有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还破坏了土壤(万连杰等,2021)。这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探寻一种对人类和环境友好并具良好防治效果的防治土传病害方法。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有效、持久和无药物残留等特点,特别是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目前最具前景的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生命活力和繁殖能力的方法,拮抗菌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或种群竞争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数量,降低病理性土传病害的发生,又能将土壤中被固定的矿物质养分释放出来,并加快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从而达到优化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效果并减轻生理性重茬病害的危害。因此,生物防治在控制植物土传病害具有重大的潜力。目前报道的生物防治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固氮菌属(Azotobacter)、小盾壳霉属(Conithy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木霉属(Trichoderma)等(WU L K等,2018;何迎春等,2000以及李长松,19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益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益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10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