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监测协同调整的热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99733.4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3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飞;侯蓉;刘磊磊;冀云彪;何印;马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20/00;F23L15/02;F28G7/00;F23J15/06 |
代理公司: | 青岛仟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9 | 代理人: | 纪尚旭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监测 协同 调整 热管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烟气监测协同调整的热管系统,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的烟气入口的位置处,用于测量进入空气加热器的烟气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器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来自动控制第二阀门和第一阀门的阀门开度。本发明通过上述的运行,可以在烟气温度高的时候,在满足热空气产生需求以后,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储热器进行蓄热,在烟气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将更多的烟气进入空气加热器内用于产生热空气,保证了热空气的需求,同时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新式结构的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电力领域,例如电厂的余热利用等。
现有技术中,热管的外形影响了蒸发端的吸热面积,因此一般蒸发端吸热范围比较小,在热源中有时候需要设置多个热管来满足吸热需求;而且多蒸发端存在的时候,各个蒸发端因为处于热源的位置不同,会产生吸热不均匀的现象。在现有技术中,余热利用热管装置都是将冷凝端延伸到管外,这样占用了外部的面积,使得热管余热利用系统结构不紧凑。
此外,弹性振动管束在余热换热中普遍应用,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热管装置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但是在应用中发现,持续性的余热的加热会导致内部环路热管的流体形成稳定性,即流体不再流动或者流动性很少,或者流量稳定,导致盘管振动性能大大减弱,从而影响盘管的除垢以及加热的效率。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固定性周期性变化来调整管束的振动,会出现滞后性以及周期会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对前面的申请进行了改进,对振动进行智能型控制,从而使得内部的流体能够实现的频繁性的振动,从而实现很好的除垢以及加热效果。
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上述的余热利用系统控制系统缺乏,无法实现自动控制,需要人工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的余热利用系统,充分利用热源,降低能耗,实现智能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系统,以实现余热的智能化充分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烟气监测热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设有依次相连的列管式过热器、热管蒸发器和热管省煤器,所述列管式过热器与高温烟气相连,所述热管省煤器与供水端相连。
一种烟气监测协同调整热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所述空气加热器设置在烟道的主管道上,所述储热器设置在副管道上,所述主管道和副管道形成并联管路;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第三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上游的烟气管道上,第四阀门设置在空气加热器和储热器下游的烟气管道上,第二阀门设置在主烟道的空气加热器的入口的位置,第一阀门设置在副管道的储热器的入口管的位置,所述系统还设置与烟道的主管道连接的旁通管道,所述旁通管道与烟道的主管道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三阀门的上游,所述旁通管道上设置第九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97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