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摄像模组和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5280.8 | 申请日: | 202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0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吴少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帆远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90 | 代理人: | 徐勇勇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摄像 模组 电子 装置 | ||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置腔;
图像传感器,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
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可相对于所述图像传感器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移动;
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外壳之间,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连接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外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限制所述镜头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在至少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固定在所述外壳上或所述镜头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朝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内顶面,所述镜头组件包括载体和设置在载体上的镜头,所述载体位于所述镜头和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内顶面或所述载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三个凸台,所述至少三个凸台不共线,所述至少三个凸台设置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在镜头组件处于预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三个凸台连接所述载体和所述内顶面,所述至少三个凸台限制所述镜头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及限制所述镜头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绕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重合或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内顶面的情况下,所述凸台与所述载体之间接触为点接触;和/或,所述凸台与所述载体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
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载体上的情况下,所述凸台与所述内顶面之间接触为点接触;和/或,所述凸台与所述内顶面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机构所产生作用于所述镜头组件的驱动力穿过所述至少三个凸台围成的图形内部。
7.如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穿过所述镜头组件的质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在所述镜头组件处于预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限制所述镜头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一定位孔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在所述镜头组件处于预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设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中;或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限位凸台和所述第三限位凸台连接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朝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内顶面和与所述内顶面连接的内侧面,所述镜头组件包括载体和设置在所述载体上的镜头,所述载体位于所述镜头和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在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一定位孔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一定位孔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内顶面上;
在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载体或所述内侧面上,所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载体或所述内侧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52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弃流过滤雨水回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腔串辅助减振装置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