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受潮程度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93335.1 | 申请日: | 2022-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6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倡;孙维鑫;魏艳慧;刘璐;梁萧剑;雷清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肖鹏 |
地址: | 26604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受潮 程度 检测 方法 装置 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缆受潮程度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获取待检测电缆放置地区的环境特征数据,以确定出相应的电缆受潮程度参考值;基于电缆受潮程度参考值,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氮气加热组件进行温度调节,以及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开关阀组件进行通断调节,使得相应温度与质量的加热氮气进入电缆受潮装置中的密封组件;获取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水分测量组件发送的第一重量信息,基于第一重量信息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进行二次调节,并在待检测电缆中的水分吸收完毕后,得到第二重量信息,以根据第二重量信息确定待检测电缆对应的受潮程度。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及时对电缆的损坏程度进行诊断处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缆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受潮程度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交联聚乙烯电缆因绝缘性能好、载流量大、结构简单、附件安装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配电网中。
由于电缆本身长期运行于地下,随着投运时间的延长,交联聚乙烯电缆和中间接头因水分侵入而逐渐导致受潮。受水分侵蚀后,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理化作用,在绝缘中沿电场方向形成“水树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电缆绝缘的击穿事故。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人工手持喷火枪,对电缆终端以及接头部分的外侧进行加热,以将内部的湿气进行烘干,但集中的热量传递,会对电缆造成损伤,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此外,人工手持喷火枪对电缆进行烘干处理的方法,难以同时对电缆的受潮程度进行检测,以致难以及时对电缆的损坏程度进行诊断处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缆受潮程度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解决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手持喷火枪对电缆进行烘干处理的方法不仅会对电缆造成损伤,同时难以对电缆的受潮程度进行检测,以致难以及时对电缆的损坏程度进行诊断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受潮程度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电缆放置地区的环境特征数据,以根据环境特征数据确定出相应的电缆受潮程度参考值;其中,环境特征数据至少包括待检测电缆放置地区对应的温度数据、降水量数据以及外力破坏记录中的一项或多项;基于电缆受潮程度参考值,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氮气加热组件进行温度调节,以及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开关阀组件进行通断调节,使得相应温度与质量的加热氮气进入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密封组件,以将放置在密封组件中的待检测电缆中的水分蒸发输送至水分测量组件;获取电缆受潮检测装置中的水分测量组件发送的第一重量信息,基于第一重量信息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进行二次调节;其中,第一重量信息与水分测量组件的重量,吸收部分水分后对应的生成物与剩余反应物的重量相关;在待检测电缆中的水分吸收完毕后,得到第二重量信息,以根据第二重量信息确定待检测电缆对应的受潮程度;其中,第二重量信息与水分测量组件的重量,吸收全部水分后对应的生成物与剩余反应物的重量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待检测电缆放置地区的环境特征数据,得到相应的电缆受潮程度参考值,能够通过该参考值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进行调节,确定出相应的氮气温度与数量,从而有计划的对氮气进行相应温度的加热,完成对电缆的受潮程度检测,以节约资源。其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到的第一重量信息对电缆受潮检测装置进行二次调节,能够基于当前电缆的受潮程度,对氮气的加热温度进行调节,使其以较低的温度完成电缆的除湿操作需求。此外,通过加热氮气对电缆除湿的方式,不会对热量进行集中传递,因此能够降低对电缆的损伤。而且本申请实施例设置有水分测量组件,通过水分测量装置能够获取电缆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对电缆的受潮程度进行检测,进而根据电缆的受潮程度确定电缆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时对电缆进行更换,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933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